贾诩这个人应该怎么评价?

一句话定性:三国里面聪明得很高级的人物。

为什么要说贾诩聪明得很高级的呢?因为这世间从来就不缺脑子灵的人,但总有一些聪明人,因为太聪明,所以在作死的道路上,反而要跑得比一般人更快些。

比如:真·花样作死小能手·聪明人·杨修。

经过《三国演义》的描写以后,杨修简直成了喜欢玩小聪明的代名词。他最为出格的,不是喜欢在家人亲戚朋友同僚面前秀智商,而是居然喜欢在智商上碾压领导。

曹操在大门里写个“活”字,工匠们不懂向你请教,你并没有一定要回答的道理,何必于去揭穿曹操的把戏?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大字,你管他什么意思,何至于直接就拿过来分给大家吃呢?吃完了还振振有词,说上面写的是“一人一口酥”,这种行为的目的又是什么?曹操怕有人暗害他,谎称会“梦中杀人”,你偏偏要揭穿,你这时候又是在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诉求呢?
领导喜欢秀智商,你让他秀就是了,你非要揭穿他,敢情你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一定要严厉打击领导智商的优越性?细究下来,只怕也不是。你戏这么多,其实无非就是要告诉大家:快看!老子实在是太、聪、明、了!

于是直到“鸡肋”事件,曹操终于忍无可忍,处理了杨修。而且,理由还正大光明:军队还在打仗,你就开始收拾行李,并四处散播即将撤兵的消息!这种行为,上司哪怕就是跟你没有过节,也会杀之。

所以你看,杨修的死,完全是自找的,就是被他那点小聪明给害的。

但贾诩就不一样,他在曹操面前充分施展了才智,却从来没有被曹操嫉恨过。这个聪明人,是三国时期智力第一档中的一流人物。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贾诩的人生履历:

贾诩因董卓之死而发迹。董卓死后,有流言说王允要把所有的凉州人都杀光,一时人心惶惶。李傕等董卓旧部向王允求饶,请求赦免,没想到王允毫不客气地回绝了:今年杀了董卓,普天同庆,已经大赦天下了,你们并不在赦免之列,而且也不会有第二次大赦了!

这个回复实在是让人绝望。李傕等几个高级将领一番商量,准备就地散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贾诩也是凉州人,当时做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武官。眼见着人心散了,自己可能也会有杀身之祸,便跑过去向李傕进言,说不能散啊!现在朝廷对我们还没有下手,就是因为部队还在,吃不动我们。一旦散了,那到时候派个亭长就能来杀我们了!

李傕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继续听着贾诩忽悠:我们不如一起去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吧!成功了,就迎奉汉献帝,做国家的忠直大臣;失败了,到时候再来说散伙,也不迟。

平心而论,这个计策的水平很是一般,但问题是李傕愿意相信啊。只要李傕相信了,部队就不至于散伙。果然,李傕带着军队一路向西,竟然真的攻下了长安,杀了王允,赶跑了吕布。

事后,李傕论功行赏,贾诩对于高官封爵一概推辞,只接受了尚书的职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只是一条救命之计,哪有因此升官发财的道理。

此时的长安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李傕和郭汜互相看不顺眼,举兵相争,甚至于扣押百官以为人质。不过两人对贾诩倒都还卖点面子。而贾诩呢,对汉献帝又多方回护,所以在朝廷公卿看来,贾诩大概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凉州好人了。

没多久,因为母亲病逝,贾诩回家奔丧。在这期间,天下局势面目全非,李傕郭汜因相争势力渐弱,最终被杀;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从此开始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

身为凉州人的贾诩举目无亲,最后只得投靠了南阳军阀张绣。贾诩和张绣的关系其实颇为疏远——张绣的部队,是叔叔张济留给他的。而张济,则是董卓的旧部。

对张绣,贾诩献出的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是在官渡之战中,让张绣投靠曹操——这里面,有一个很曲折的故事。

张绣之前是投靠过曹操的,只不过没几天就反水了。当然,原因出在曹操身上:曹操喜欢人妻,在南阳期间,就想让张绣寡居的婶母,也就是张济的老婆来陪他,不知不觉中占了张绣一个大便宜。张绣怒不可遏,愤然造反。最后,曹操只能灰溜溜地逃走,而且还搭上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三条人命。所以现在让张绣再投奔曹操,他是很有心里障碍的。一来自己差点弄死了曹操;二来曹操的正妻丁氏,因为老公嫖娼害死儿子的事,已经和曹操离婚了。这种时候还跑过去依附曹操,搞不好不就羊入虎口了吗?
当时,袁绍和曹操派出的使者都到了南阳,由贾诩负责接待。贾诩很礼貌地把曹操的使者安顿了下来,然后,转身跟袁绍的使者说:你丫滚回去吧,连自己兄弟都容不下的人,劳资看不上!

张绣差点被吓死。贾诩却不慌不忙地给他解释到:首先,曹操奉天子令诸侯,我们应该听他的;其次,袁绍势大,我们投奔他,于他而言只是锦上添花,但若是投靠曹操,那就是雪中送炭了;第三,曹操是想争夺天下的人,将军投靠了他以后,他必定会厚待将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得出他的宽宏大量。

最终,与其说张绣是被说服了,还不如说是因为已经没有其他选项了,张绣最终只能投靠了曹操。而曹操对待张绣的态度,也果然如贾诩所料。

投奔曹操后,贾诩表现得相当低调。在《三国志·贾诩传》中,一共只记录了贾诩为曹操出的三条计策:

第一是劝诫,劝曹操不要南征荆州,结果曹操不听,最终败于赤壁;

第二是曹操在西征韩遂马超时,写信问计于贾诩。贾诩建议离间韩马二人,曹操依计施行,果然事半功倍。

第三次则是曹操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咨询贾诩的意见。贾诩沉默不语,曹操很是奇怪,问贾诩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事。曹操听罢,哈哈大笑,最终立曹丕为嗣子(曹丕称帝后,酬功封贾诩为三公之首的太尉)。

从这三件事来看,曹操对贾诩是颇为信任的。他因何能得到曹操的信任,史书并未明言,但通过一些细枝末节的描写,通过以杨修为反面教材进行对比,我们或许能窥得到其中的一二门道。

杨修和贾诩,都通过具体的事迹展现了自己的高智商,但两人行事之间,风格差别极大。
首 先 ,贾诩的聪明,都用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杨修的聪明,则完全只是为了展示聪明本身。
贾诩的筹谋划策,并不见得有多么正义凛然,反倒是有些计策,如唆使李傕攻打长安一事,祸害极大。但纵观贾诩的计谋,每一次都是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他想要做的,是解决这个问题。他也是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显示自己的高智商。

再反观杨修,几乎所有的表演都只是在证明,你们快看,我的智商很高!是典型的为了秀而秀。

其 次,贾诩的计谋从不针对具体的人,而是就事论事。
不像杨修,针对的目标极为明确:你是丞相又能怎样,我就是比你聪明!一个成年人,做这种无聊的事,你完全无法理解意义何在。

最 后 ,贾诩的高智商并没有让他眼高于顶,盛气凌人。相反,他谦和低调,与人为善。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贾诩对汉献帝的照拂和杨修对工匠的提示:

汉献帝在长安时,斯文扫地,整个凉州集团只有贾诩对他们尚存善意,这是一种雪中送炭似的的照顾,让满朝公卿都对贾诩颇有好感。

但是杨修呢,虽然也号称是在帮助工匠们解谜,但是这种忙却帮得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只能是让曹操觉得杨修这个人可恶异常。

贾诩聪明,但从来不让旁人对他的聪明,感觉到不舒服。

智商高,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做一个聪明人。通过对比,你可以看到贾诩、杨修二人同样是高智商族群,但行事风格却天差地别:贾诩谦虚低调,就事论事,聪明才智只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闷声发大财;而杨修却生性张扬,好哗众取宠,得意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却不知内敛,最终自取身亡。

并不是所有的聪明,都是智慧。

最后,还是要再强调一下,今天回答中所述的杨修,为文学形象,并非史实。我们所熟悉的杨修典故,多不载于正史,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成书的《世说新语》。之所以写在这里,是因为这个形象更为大众所熟知,而且更具有典型参考借鉴意义。历史中,杨修也确实是被曹操所杀,但却与卖弄才华无关,而是因为泄露机密。——这个与主题无关,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