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怎么评价“托举女儿就是为了她不被黄毛骗走”的言论?
回答:
当代很多人其实是打着“恋爱脑”“纯爱战士”旗号的主子脑,且在亲密关系里劳动羞耻严重,以不事生产被人伺候为荣。
这类人无论是期待爱情还是亲情,内心深处经常藏着一种隐秘的渴望:自己最好不要劳动,但必须有人伺候。 在爱情里,这叫“被宠爱”,标准是对方察言观色、马不停蹄地满足自己;在亲情里,这叫“托举”,要求父母在经济和精神上全方位兜底。很多人对关系中的付出感到羞耻,同事对索取视为理所当然。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据我观察,这很像一种关于“爱的劳动羞耻症”。仿佛自己付出劳动,无论是情感劳动还是实际劳动,立刻就“掉价”了,而享受服务才是“被爱”的证明。
这也就是为啥,很多主子脑炫耀的“恩爱”或“被爱”,核心常常不是情感的深度,而是炫耀自己拥有一个多么“好用”的“奴才”,无需自己付出就能被全方位照顾,甚至把“对方主动察觉需求、无条件迁就”当成炫耀的资本。这个“奴才”在外人面前还得是体面的、有能力的(满足虚荣心),但在自己面前必须俯首帖耳、任劳任怨。无论是“完美男友/女友”的标签,还是“伟大父母”的叙事,背后都暗含着这种主仆叙事,他不用我说就知道我要什么,他给我爱给我钱还给我自由。
这种主子心态更是深刻影响了人际沟通,善于沟通被异化成了一劳永逸的杠杆。很多人的沟通目的不是增进理解或共同成长,而是为了“买断”未来的沟通。他们希望一次“有效沟通”后,对方就能自动、完美地满足自己所有需求,从此自己高枕无忧,坐享其成,再也不用费心经营,一次沟通解决所有问题。
网络上许多“情感大师”和“神仙眷侣”展示的“完美关系”,常常暗示:因为我们“会沟通”,所以问题都消失了,相处无比“顺畅”。一句话总结就是,某一方通过某种手段,可能是话术、情感勒索或经济控制,让对方长期、无怨言地服务于自己,自己则无需再费心费力。听着很爽对吧,你也可以,只要你掏钱,我也能教你养奴才。
但现实是,关系中的问题永远动态存在,没有谁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完美执行者”,所谓“无需沟通的顺畅”,要么是刻意隐瞒矛盾,要么是一方长期压抑自我,依旧是对关系真实面貌的回避。
回到“托举女儿防黄毛”的言论,就很典型,槽点太多了:
第一,将女儿物化为财产:“托举”女儿的核心目的,不是帮助她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件需要精心保护以防被“窃取”的贵重资产。女儿自身的意愿、情感选择被忽视,她的价值体现在“不被低价值染指”上。
第二,将“黄毛”妖魔化为威胁符号:“黄毛”代表一切不符合父母标准的潜在伴侣。父母恐惧的不是女儿遇到坏人,而是女儿脱离自己的控制体系,选择了自己无法掌控或看不上的对象,身为父母的权力失控。
第三,将“爱”等同于“服从性测试”:很多人的逻辑很可爱,只要自己“托举”得够高,付出够多,女儿就必须“听话”,按照父母的剧本选择人生和伴侣,否则就是“辜负爱”、“被黄毛骗”,将亲子之爱扭曲为一种要求绝对忠诚和服从的债务关系。
子女一方也存在镜像的逻辑:认为父母的爱必须以无限托举和兜底来证明,必须提供高额经济支持,必须无条件满足精神需求,否则就以“自毁”,比如随便找人结婚、啃老、威胁伤害自己等等作为惩罚和威胁,反向利用情感进行勒索。
很多人嘴上说着“不相信爱”,实际却在期待一个“打着恋人或者家人旗号的奴才”——对方要包揽生活琐事、承担情绪价值、解决经济难题,而自己只需享受成果。一旦对方达不到这种“全方位伺候”的标准,就立刻给关系扣上“不爱”的帽子。这种逻辑里,爱不再是理解与支持,而成了“达标就继续、不达标就翻脸”的交易,用“高标准”掩盖自己不愿投入的懒。
就很地狱笑话,父母对孩子的“托举”本应是培养独立判断能力、抗压能力和责任意识,让孩子有底气面对世界的复杂,而不是用资源和控制隔绝所有风险。但这种言论把“托举”变成了一种风险对冲工具,仿佛只要父母提供足够的经济或精神支持,孩子就不必学习如何识人、如何承担选择的后果。听着可以,问题是这背后藏着双重偷懒:孩子默认父母“必须兜底”,把自己的人生责任转嫁给长辈;父母则用“托举”,尤其是物质托举,替代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双方都在逃避关系中应有的劳动——孩子逃避自我成长的劳动,父母逃避引导孩子直面现实的劳动。
某种意义上,人们之所以陷入这种心态,就是因为“期待纯粹美好的人性”太容易了——动动嘴就能列出一堆“真爱标准”“父母守则”,但真正的关系从来需要在现实中磨合。人性本就复杂,有美好也有局限,发现别人的善意、包容彼此的不足、在权衡中共同解决问题,这些才是关系里的“真本事”。
说到底,亲密关系的核心从来不是“找个兜底者”或“当甩手掌柜”,而是独立个体的相互支撑。
不可否认的是,承认并接纳他人,包括父母、伴侣是独立的、有局限的、有私心的个体,并与之长期磨合、协商、共同成长,是极其耗费心力的。相比之下,直接拉高“爱”的标准线,要求对方必须无条件、全方位满足自己,达不到就指责对方“不爱”、威胁翻脸,则简单粗暴得多。
问题是,这种拒绝处理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灰度,幻想用一个“高标准”筛选出完美的“奴才”的主子心态的后果,是毁灭性的。当一方是主子,另一方只能是奴才或反抗者,真实的情感联结、平等的对话、共同的成长空间会被彻底扼杀,关系沦为功能性的交易,或体面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子沉溺于虚假的权力感,失去爱人与被爱的真实能力;奴才则压抑自我,沦为工具,伺机而动,狠咬一口。
要求关系永远静止在“舒适区”,任何冲突和变化都视为威胁。
听着很舒服,但可能吗?
- [转贴]神仙为什么要下凡历劫呢?
- [转贴]结婚7年,现在老公赚钱少了,想分开,但是老公不同意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