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很奇怪,明明科学对现代文明的进步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可为什么还有人不相信科学?甚至反过来说科学教?

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反直觉、反人性的。
差不多一百年前,英国和法国人类学家研究了所谓的“原始思维”,发现人类天然偏好神秘主义的思维方式。

例如,非洲有个部族叫阿赞德人,一天,阿赞德人正围坐在谷仓边休息,这时候谷仓突然倒塌,把人砸了。

谷仓为什么会塌呢?原来,当地的白蚁会啃食柱子里的木料,时间长了,谷仓就塌了。阿赞德人很清楚这件事,也明白其中的因果联系。

但是,对于阿赞德人来说,谷仓为什么会塌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为什么谷仓早不塌晚不塌,偏偏在我坐在下边的时候塌了?

为什么谷仓塌下来的时候砸的是我,不是别人?
为什么恰好是我?
是我?
我?
沿着这个方向想下去,必然滑向神秘主义。阿赞德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释,就是“巫术”发挥了作用。

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容地把自己被砸归为巧合,然后纯粹去关注白蚁蛀空木料导致谷仓倒塌这件事,可以说他的思维模式已经相当反直觉,反本能了。

英国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的经典著作《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与魔法》分析了所谓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巫术思维。
科学另一个反人性的特征,就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不需要科学也能应用技术。

虽然现代人总是把科学和技术连着说,叫做科技,但科学和技术本质上是两码事。

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学会了钻木取火,但是没有人知道摩擦为什么就能生热。

同理,人类不需要了解金属的氧化还原就能冶铁,不需要知晓微生物的存在就能酿酒,不需要懂得杠杆原理就会用棍子撬石头,不需要计算伯努利方程就能筑堤。

在古代,这些技术的“原理”大多可以用巫术理论来解释。正因如此,古代的技术人员往往同时拥有巫师的身份,比如早期印欧社会的铁匠,中国封建时代的石匠木匠,还有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师。

于是,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空当中,科学和技术都是平行系统,几乎没有交集。科学的生态位被巫术牢牢占据,而过于稚嫩粗糙的科学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说,认为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元素组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帕拉塞尔苏斯说物质的化学元素只有盐、硫、汞三种。这些朴素的“科学”理论,在当时的普罗大众看来,并不比宗教和巫术更精确、实用。

尽管部分古代文明已具备朴素科学思维,但巫术解释体系在实践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要问为什么争不过巫术,答就是你科学没有用,解释不了为什么我会挨砸的问题。

前边说了,我不关心谷仓为什么会塌,我只关心被砸的为什么是我。

你科学解释不了为啥被砸的是我而不是隔壁老李,你就是没有用,比不上巫术,你科学能解释的巫术也能解释,你解释不了的巫术还能解释。

所以,不要小瞧了巫术这个词的含金量,巫术在人类学研究当中的地位非常高,有学者认为巫术和前现代技术密不可分,也是科学的源头之一。

换句话说,只要人类偏好神秘主义的思维本能没有改变,技术无需以科学为前提的事实无法动摇,只要技术做不到为所欲为,科学做不到解释一切,巫术或者神秘主义就始终在人类社会拥有巨大生存空间。

对于人类来说,不关心科学、不信科学是直觉的本能,而认识科学、相信科学却是需要训练、需要克服本能的。

17世纪欧洲掀起的近代科学革命,也没有改变科学和技术互不干涉的格局。

这个时期的科学高度抽象,而且重视普遍性,对于具体的技术来说要么过于超前,要么过于滞后,因此缺乏指导作用。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微积分解释了客观世界的许多现象,但对于技术改进意义不大;水手们依然靠口口相传的经验,手把手传授的技巧在大海上航行,第谷和开普勒的天文学理论对他们来说还是过于好高骛远的东西。

在科学跟着技术亦步亦趋的同时,技术也没有改变传统上依赖经验和试错的逻辑,技术的解释体系仍然以神秘主义为主。

在古代,很多技术创新的尝试,都依赖人类学所说的交感巫术,即通过“相似律”和“接触律”来制造影响。

例如,古希腊流传着一种说法,吃了乌鸦蛋,头发就能和乌鸦的羽毛一样黑。

再比如,一些被卖到美洲的黑奴,为了让自己的皮肤变白,就试着在身上涂抹白色的石灰灼烧皮肤,成了种族主义的牺牲品。

同时期一些欧洲妇女为了美白,还会生吃白垩,也就是制作粉笔的原料。一些人因此体虚发白,却以为是吞下去的白粉发挥了效果。

当时,这些交感巫术带来的美白效果缺乏科学依据,还可能导致人们忽视真正的合理的护肤方式,甚至后面愈演愈烈,出现了一些自残式极端式美白(比如放血,使用含砷的威尼斯白粉、铅白等)的行为。

在“李约瑟之问”面前,当代中国的科学史专家正在努力挖掘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各种遗存,但古代的科学相比技术明显更乏力。
19世纪末,技术革命与17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发生了初步的合流。

还以美白为例,在弄清皮肤为什么会发黑之前,人类的美白技术只能基于交感巫术的解释搞创新,要么往脸上涂白色,要么吃一些和白有关的东西(花朵、白垩、水银),然后全靠试错做筛选。

直到1873年,法国科学家首次命名了“黑色素”,但是当时还搞不清黑色素产生的原理,有人猜测黑色素是白细胞吞噬红细胞后产生的。

即使人们通过科学认识到了皮肤会发黑的原因,在搞清原理之前也没办法指导技术创新,这就是科学的局限性和尴尬之处。

直到20世纪,科学家才弄明白黑色素产生、作用和代谢的整个链条。在此基础上,人们终于确定了美白的三种基本技术路线:抑制黑素合成、阻止黑素转运、促进黑素代谢。

20世纪也是世界化妆品工业大发展的时代,基于以上三种技术路线,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美白产品。

然而,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扮演的依然是双刃剑的角色。它能为技术提供方向,也可能由于自身的不完善导致技术缺陷。

科研人员费尽心力找到的有效成分常常也有副作用。例如20世纪下半叶的几款明星产品,外用氢醌制剂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接触性应激反应,烟酰胺可能导致皮肤刺痛,含汞试剂更是会导致汞中毒。

日本人会使用酒曲制作美白产品,原因是曲酸可以抑制黑色素相关的酶活性,这种基于意外发现的创新很普遍,但很难控制。
正是由于试错流程复杂,研发成本高,2000年之前国内很多化妆品厂家都是欧美大牌的追随者,自主研发能力有限。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个后果,那就是国内美白市场几乎被欧美品牌占据,消费者普遍看重欧美产品宣扬的“强功效”,既不了解自身皮肤的特性,也没意识到欧美品牌多是为皮肤角质层更厚的欧美人设计的。国内消费者直接使用刺激性成分为主的欧美产品,过敏、反黑、长斑都是常见的副作用。

事实上,相比欧美人,东亚人皮肤的角质层成熟度低且较薄,优点是天生细腻,但同时较为敏感,受到刺激时不仅容易令皮肤屏障受损,产生应激反应,更会导致黑色素的生成,简单来说就是皮肤更容易变红、变黑。

较厚的皮下脂肪虽然有助于保持水分,但也更容易导致脂褐素、糖化产物等难分解的黄色素在皮肤内长期累积,导致皮肤泛黄。

因此,对于东亚人来说,美白不等于简单地消除黑色素,还需要对付皮肤的“泛红”和“发黄”。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消费市场扩大,频频出现的美白翻车案例也让国人美白理念也发生了转变,从一味追求白,到开始关注皮肤健康,以及针对性解决黑、红、黄肤质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追求更高品质而且更契合自身肤质的本土化产品。

国内化妆品的一些领军品牌也开始依靠更成熟的科学认知,沿着更精细化本土化的技术路线进行攻关,旨在研发真正贴合中国人肤质的产品。

原文接下来是某美白产品的广告,已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