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你是如何理解“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东晋华宝的故事
东晋末年,刘裕率领大军收复长安,消灭了后秦,占据河北的拓跋嗣也忌惮于刘裕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
而远在江东的无锡县,有一个名叫华豪的青年,虽不富裕,却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温馨的小家庭,有深爱的妻子和儿子。
那时,像华豪这样的青壮年都有服兵役的义务,随着刘裕在北方开疆扩土,需要士兵戍守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于是很快征召华豪戍守长安的军书便送来了家里。
华豪深知这趟跋涉数千里的远征必然不会轻松,但想一想如今大军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心中倒也没有那么畏惧。在出发的那天,华豪把八岁的儿子华宝叫到身边,笑着对他说:“等我回来以后,我亲自给你‘上头’,上完头,你也就是一个大人了。”华宝干脆利落地答应了一声,认为父亲的这句话,会像平时他出门前会自己带糖回来的承诺那样从不失约。
可是后来啊,刘裕班师回朝,赫连勃勃趁着关中空虚大举入侵,长安很快陷落,东晋的军队败得很惨,能逃回来的人十不存一……再后来,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没过几年刘裕死了,被谥为武帝,后面又有少帝、文帝……时间一晃过去了五六十年,刘宋的军队却再没有望见过长安。
此时的华宝也已经七十岁了,却一直没有结婚,头上也从没有正经扎过发髻,戴过发簪,而永远都是乱糟糟的,就像个八岁的小孩子,就像那天和父亲分别时的那个孩子。而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何如此,华宝都会恸哭得不能自已,无法回答。
原文:
华宝,晋陵无锡人也。父豪,晋义熙末戍长安,宝年八岁,临别谓宝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长安陷,宝年至七十不婚冠。或问之,宝辄号恸弥日,不忍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