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职场上的“剩女贞德”为何越来越多?

  地球人都知道,在十四世纪,法兰西出了个美貌绝伦的圣女贞德,为了民族的解放运动,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可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谁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等现代化大都市,也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了不少“贞德式”的女青年,为了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和人格上的完整自由,她们也是抛青春洒汗水,可惜,百般修炼下来没有成为“圣女”,反倒在蹉跎的岁月中辜负了良辰美景,沦为了嫁不出去也没有爱情滋润的“剩女”。曾子把她们也形象的称之为“剩女贞德”。

  最近,我认识了三个条件相当不错的“剩女贞德”,她们当中有身家过千万的女富豪,有谈吐不俗的女画家,也有身姿依然绰约的知名女演员。本来,她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胜女”,胜在典雅的气质,胜在不凡的阅历,胜在丰厚的收入。然而,“岁月是把刀,刀刀催人老”,在时间这个残酷的竞技场上,女人就像龟兔赛跑中那只骄傲的兔子,即使一时风光无限,最终也难免落败,更何况她们都没有找到一个最爱的、深爱的、想爱的、亲爱的人来告别单身,反而让身边的亲朋好友倍感压力,于是她们无一例外沦为了乏人问津的“剩女”,变成了蔡依林嘴里“没人疼没人爱”的“单身公害”。

  也真怪,这年头,既盛产美女也风靡“没女”,比如韩剧《我叫金三顺》里面那个没身材、没青春、没收入的“没女”金三顺也一不小心火了起来;即使同属漂亮美眉这一科,差别也很大,不是在高校一度流行这样的打油诗吗?女大学生是黄蓉——在男人面前绝对气势如虹,女研究生是李莫愁——一遇婚姻就发愁,女博士则是灭绝师太——基本上已成“单身公害”。

  前不久,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的赵薇做客杨澜主持的《天下女人》时,声称她坚决不会再考博士,理由很简单:“女孩子念太多书不太好,书读多了,男孩子都不敢追你了”。漂亮、聪明的“小燕子”都怕读书读到走火入魔变成“灭绝师太”,遑论一般女孩子乎?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京沪穗三地的“剩女贞德”越来越多,光是北京,70年代出生至今单身的大龄男女就有50万人,其中女性超过6成;在上海和广州,则超过86万名的70年代适龄女性至今未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现在的34%。“剩女”“剩男”有一个明显区别:“剩女”中三高人士(高学历、高收入、高层次)居多,“剩男”则向三低人群(低学历、低收入、低层次)逐步滑落。这就意味着大量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们所要面对的将不是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唐僧们,而是一大群“小时候缺钙、长大了缺爱”的虾兵蟹将。

  我估计,“剩女贞德”们个个心高气傲,谁也不愿意一朵鲜花就这样插在牛粪上,她们都幻想着自己心中的另一半是汤姆-克鲁斯、是比尔-盖茨,甚至是同时装载了帅气、品德、智慧、财富等多种功能的“超男”,只可惜始终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就像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水晶鞋与玫瑰花》,谁都想嫁给那个英俊富有的王子,可水晶鞋只有一双,就算你幸运的得到了,穿在脚上还未必舒服。

  所以“剩女贞德”们要想走出婚恋的怪圈,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得放下架子,您已经脱贫致富了,为什么不能来点“扶贫”精神啊?(“扶贫”当然不是非得嫁贫下中农不可,而是审时度势,适当屈就,比如您是女研究生,能不能下嫁男本科生?您是女局长,男科长如果有合适的您嫁不嫁?)苏联影片《办公室的故事》中那个女局长就是勇于“扶贫”的典型,敢于和手下的男职员“眉来眼去”,最后皆大欢喜。试想,如果女局长老想以她四十岁的高龄、铁桶般的“注水”身材,企图嫁个男部长男主席什么的,恐怕“半老徐娘”最后熬成“全老徐娘”也没戏!最后“白骨精”都变成“北大荒”(北京、大龄、情感始终荒芜的简称)了,恐怕悔之晚矣!

  也许您身边就有不少潜力股,保不齐在您的慧眼之下茁壮成长为又一个李嘉诚比尔-盖茨呢?当年毛主席怎么教导我们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话不仅适用于革命干部,同样适用于在婚恋上总是处于荒山野岭地带的“剩女贞德”们。(有情人且过得有滋有味的不算,这里专指没有异性伴侣的“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