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羞怯于找靠山

在我的某篇文章里,黄教授点评道:“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打交道人的素质。能找个好靠山最好了。你是不是很鄙视找靠山的想法?凡事都靠自己,路就很窄了。”
教授就是教授,说话往往一针见血。我的感觉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拨云见日。希望人生里多些黄教授这样的良师益友。

在整个人类社会里,资源的分配是很不平均的,90%的资源掌握在10%的人手里,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经济上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都是如此。
在社会上,大部分的人做的都是普通的工作,出成绩难,上升之路狭窄。还有很多人由于性格的原因,不爱表现,做了十分,往往表达不出来一分。
如果领导英明还好,不至于埋没人才。但是很多领导是靠熬资历熬出来的,并无识人之明。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光苦干是没用的,要另想办法。

关于领导与人才的关系,韩愈的“马说”说的非常明白。这篇文章非常短,我直接把全文贴上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说的很明白,人才不少,但是因为有识人之明的领导太少,导致大量的人才被埋没了。用经济术语来说,叫“有识人之明的领导更具有稀缺性”。所以,作为人才,踏踏实实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寻找掌握着资源,能赏识自己,愿意提拔自己的领导更加重要,也就是文章标题所说的“找靠山”。

历史上有不少人因为跟对了领导,干出了不朽的业绩。例如关羽在袁绍帐下,就只能做弓马手;到了曹操那,可以做汉寿亭侯;在蜀汉政权,可以做前将军,统帅整个荆湘地区。还有曹操的五子良将、五大谋士,都是因为自己的才干,加上领导的赏识,才做出了巨大的业绩,实现了人生价值。但是,历史上更多的人是有才能但是无人赏识,会写文章的还可以发发牢骚,不会写文章的更是一生寂寂无闻,连名字都没留下来。

三国演义中,劝人跳槽一般要说“良禽择木而栖”,劝人避难远祸一般要说“荆棘丛中,非栖鸾凤之地”,都说明了良好的人才环境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
如果确实有才能,要好好表现出来,不要藏着掖着,必要的时候可以毛遂自荐,毕竟能主动发现人才的领导是很少见的。如果表现突出,而领导仍然无意提拔,还是另谋出路为妙。
唐朝诗文里也有大量的干谒诗,就是写诗给领导,向领导毛遂自荐的。李白写过,孟浩然写过,几乎你听过名字的每一个诗人都或明或暗的写过。
我们欣赏汉唐的大气、包容,欣赏汉唐人的直率、豪迈,但是在汉唐之后,我们却变得越来越虚伪。
明明心里想要的要死,但嘴上就是不说出来,要藏着掖着,还发明了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来自我麻痹。很多人就这样失去了机遇,蹉跎一生。
关于这点,我觉得我们要向三哥学习,三哥靠着脸皮厚,拍马屁,互相引进,逐渐霸占了美国科技公司大大小小的职位。而中国人一直在那里装清高、装贤良淑德,却只能在印度人手下做着低级的工作,壮志难酬。

再举一个好玩的例子,戚继光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战神,民族英雄,抗倭10余年,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这么牛X的一个人,为了获得朝廷对其抗倭事业的支持,拜在内阁首辅张居正门下,“时时购千金姬进之居正”,连自己家乡蓬莱出产的海狗肾也成筐成筐的往相府送。张居正只活了57岁,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万历朝的公务太繁忙,还是戚继光送的千金姬和海狗肾太补导致的。
可见,牛人之所以是牛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业务能力,更因为他们可以突破环境的局限,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所以各位,如果你是千里马,最好主动去攀附攀附伯乐,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至少要明确说出来“我想要”。如果是劣马,还是老老实实驮货拉车,因为即使攀附了用处也不大,因为伯乐也不敢随便放水,怕坏了自己名声。
80后、90后人才济济,但是社会能提供的高级职位并不多,内卷化非常严重。以前能当处长的,现在只能当科长;以前能当经理的,现在只能当职员。机会的稀缺,更放大了当下的人才问题,所以人才要主动寻找出路。

所以很多时候,努力工作重要,寻找资源和领导的支持更重要。领导英明,团队自然英明,个人在团队里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实现人生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