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批判性思维(二)

03 论题:你有没有走题

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
这一讲我们来讲,怎么从信息层面上,把一段思考的几个关键要素找出来,检查它们有没有跑偏、有没有疏漏。
多提一句:我们前面说过,你即便评判的是自己的思考,也应该把自己的角色拆成两个,一个检察官,一个立论者,以便自己评判自己。也就是说,这套方法其实也同样适用于你拿去评判别人的观点和思考。
所以接下来讲批判性思维的各个环节的时候,我们都站在检察官的视角去对立论者提问,就不再区分这个立论者是你自己还是别人。
思考的完整信息结构
当面对一段带有思考、带有判断的话,你这个检察官应该先问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论题、结论和论证部分分别是什么?
论题,就是引起立论者思考的问题或者分歧。有了论题的存在,后面的思考才会发生。
结论呢?结论就是立论者希望证明、也希望你接受的观点。
论证呢?是从论题到结论的证明过程。
为什么要找这三个东西?因为这三个东西就是一段思考的核心信息要素。一段完整的思考,哪怕是最简单的版本,也应该包含这三个要素。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构成这样一个公式: 完整的思考=论题+论证+结论。
这个过程,有点像一个游戏:我们把一次思考理解成一根抻直了的三节棍。那么,其中论题、论证和结论分别是一节小棍子。我们的任务是要先把它们找出来,检查它们是不是首尾对齐、方向一致的。
具体而言,我们要检查三件事:
1.
三根小棍分别都有没有、齐不齐。
2.
三根小棍有没有摆成一条直线,有没有首尾跑偏。
3.
小棍是不是真的小棍,有没有哪根材质不对,是不是麻绳。
整个找小棍子、对齐小棍子的检查工作,我们会用接下来的5讲来完成。
在开始之前,我想跟你先建立一个初始设定:第三根小棍子——结论,是已经存在的。因为我们启用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就是已经面对了一个观点、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段思考里的结论。
这一讲,我们先来检查第一根小棍子,论题。
论题的两大类
论题就是引发思考的问题或者分歧。
我们最常见的论题有两种,一种是在讨论事实,它关心的是世界万物在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
比方说,为什么中国10年来的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其实问的是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再比如人工智能是不是真的在蚕食世界?黑洞是不是真的存在?狮子更凶猛还是老虎更凶猛?都是在描述世界万物的某种形式和秩序,这类论题对应的结论都应该是事实判断。
另一种论题是在讨论价值主张。它关心的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包括行为的对错、好坏和情理责任等等等等。
比方说,为什么应该反对吸烟?应该生二胎吗?或者“互联网公司推行996合理吗”?其实是“公司应不应该推行996”。这类论题讨论的结论都是某种价值判断。
找出论题
如果一个观点本身就是在回答某个问题,那么论题就不用找了,问题就是你的论题。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听到一些思考的时候,思考者通常会直接给出结论和论证,并不会直截了当地抛出论题。
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去把思考里的隐藏论题翻出来。怎么翻呢?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根据结论来倒推。
比如说,2019年4月,马云有一篇讲话稿,讲了他自己对“996”这个话题的看法。我把这篇文章的链接发在文中了。(《马云谈996》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c0NugBjpsn1_mBtbib2Lg)
马云开头说:“关于996,现在这是国内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很多企业都有这个问题。”你看,他其实也没有明说,他要讨论的论题到底是什么。我们来找找。
我们看他的第二句。他说:“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如果你看了全文你就能知道,这句话等于是他这篇文章的结论了。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结论倒推,知道他要讨论的论题是:中国公司和年轻人应该支持还是反对“996”。
你看,只要能明确结论,就能倒推出论题。因为这俩一定应该是对齐的。
判断论题与结论是否对齐
说到这里,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可能想说,结论加个问号不就是论题吗?这么简单的动作有什么好专门讲的?
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想要告诉你的是,寻找和检查论题这个动作,最大的意义并不是检查它存不存在,而是检查它是不是跟结论做到了匹配和对齐。
寻找、明确论题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是在帮我们训练一种意识:不走题的意识。让思考的起点和终点始终对标的意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我们张口说话,说着说着突然一片空白,不得不停下来问自己:“我要说什么”,或者“我为什么会说到这里”。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大脑空白的情况?症结就是在发言之前,你没有在心里给这段思考明确起点和终点,锚定论题和结论。
我们在即兴发言,或者口头讨论问题的时候,是要边说边想的。在我们的大脑里,你一边要规划当下说什么,一边要规划下一步说什么。脑子里的思考是发生得非常快速的,如果关键路标没有锚定,很容易跑偏或者聊飞。
明确论题和结论,其实就明确了思考的起点和终点。这能帮我们去评估,我们自己接下来的思考和论证在不在主线上。
还有的时候,抛出论题和给出结论的人,并不是同一个人。这种时候如果你没有好好审题,那就很容易答非所问。
比如我问王富贵,你为什么想训练批判性思维?王富贵回答说,我刷“得到”看见了,我就买了。那他其实并没有搞清楚我到底在问什么。他在讲,进来听课这件事怎么发生的,他给出了一个事实判断和事实解释。而我问的是,他认为应该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原因,问的是他对这事的价值判断。这俩显然不是一种东西。
再比如说,我们讨论工作项目。我的协作者问我,你预计什么时候能给我写好的方案?我回答说,我做完手上的上一个事情马上就开始写。那我其实也没有抓住他真正的问题。
而如果我回答说,我手上还有一个事情需要一天来做完,然后能启动。这个方案我估计要花两天时间。所以我三天后能给你。你看,这个结论一给,对方就会觉得清楚明白。
所以,虽然论题和结论是非常贴近的东西,找起来也并不难,但是,请你务必养成习惯,在面对一段思考判断的时候,去把论题、结论和论证,分别找到、拎出来。 这与其说是在训练能力,不如说是在训练你的审题意识,和正面回答问题的习惯,训练你做到论题和结论的匹配和对齐。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开始检查一段思考的结构完整性了。我们重点审视了“论题”这根小棍儿,我们需要检查它的两件事:
第一,这个论题是在讨论某个事实,还是在讨论某种价值主张?
第二,你有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思考题
我也想问问,你见过什么因为审题不仔细而出错的情况?

参与讨论一个话题前,我们需要先问:
这个话题是在讨论某个事实,还是在讨论某种价值主张?

04 结论:你有没有偷换结论

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
上一讲,我们讲“论题”这个要素的时候提到,检查论题跟“结论”是不是匹配,是检查思考完整性里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这一讲,我们就跳过论证,先把“结论”这个要素讲了。
论证
不过,论题、论证和结论三根小棍子是要首尾对齐的,所以在讲结论之前,我们也还是需要先引出论证这个概念。
在英文世界里,“论证”这个词对应的单词是Argument,这个单词同时也有交流意见,甚至争吵的意思。所以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抬杠思维的人,有时候误解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但在批判性思维的语境里,论证可不是争吵和交流意见。它指的其实是支持一个判断的推理思路或者推导过程。如果说论题是“你在讨论什么”,结论是“你的观点是什么”。那么,论证其实是“你的理由是什么”,论证这根小棍子,负责把论题和结论给衔接起来。
结论必须有论证支撑
说到这,我要告诉你关于“结论”这个要素第一件重要的事了,那就是:必须有论证支撑的观点,才有资格被称为“结论”。
你可能想说,观点、结论、看法、判断。这些词儿说的不都是一回事吗?在日常口头表达时,它们确实经常被混用,被当成一回事。但从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看,结论的结,其实含有总结、结尾的意思。结论是一种总结性的判断,是要经过推导和论证才能得出的。
而观点和判断,却不一定带有论证支撑。如果有人只提出了一个观点,却没有提供论证,没有分析、推理过程的话,这就只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纯观点,不能算结论。
这就是在一个完整的思考里,论证这个要素存在的必要性。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观点,应该马上问:你这个看法有什么根据?这其实就是在问,你这个看法有没有论证支撑。
追问看法的根据,这个问题能帮你规避很多无效的争论。如果有论证支撑,我们就可以往下走,去评判思考的其它环节质量。如果对方答不上来,你马上就能意识到,这个观点没有论证支撑,没必要深入地审视和评判它了。
如果非要去评判一个没有经过论证的观点,局面很可能会变得像小朋友吵架,只能不停重复观点和反观点,“我比你厉害”,“我才比你厉害”。“反弹”,“再反弹”。这并不是在拼事实和逻辑,而是在拼什么?耐力和音量。
互联网上有一个戏谑的当代哲学梗,叫做“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主张大家都要训练一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原因。
而如果吵架的小朋友当中,有一个说,“我比你厉害,是因为我投篮的命中率是70%,而你只有30%”。这就是把论证过程摆出来,就可以审视了。
所以,我们强调一遍,面对一个观点,不论是别人的还是你自己的,都请你先审视第一个问题:这个判断有没有论证支撑。有论证支撑的观点,才配称为结论。这是关于结论,我想请你记住的第一件事。
偷换结论
接下来,在审视结论的时候,我请你问出的第二个问题是:结论有没有被偷换?
什么叫偷换结论呢?就是用一个相关性很强的结论来偷换掉正面回答问题的结论。这其实是在审视“结论和论证是不是匹配”。
之所以我要提醒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偷换结论的情况,而且发生得神不知鬼不觉,很容易就把人给绕进去。
比如我说,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我拿不到鱼,所以我会拿到熊掌。这其实就是偷换了结论。把“没有鱼”偷换成了“有熊掌”。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我们经常看见夫妻吵架这样的情节,妻子说,我对家庭付出太多了,又做家务又管娃,你惭愧吗!你看,这就是偷换了结论。其实,妻子列出再多辛苦的事实,也只能证明妻子自己付出得多,并没有证明丈夫对家庭付出得少。家庭付出这件事未必是非黑即白的,说不定丈夫也付出了很多。只不过双方的付出不在一个维度上。
偷换结论是怎么发生的呢?很多情况下,是立论者在心里作了一个默认预设,认为结论只能是二选一。
比方说这样一个问题:女孩子应不应该花心思去改善自己的容貌?如果说,外表的魅力是短暂的,所以姑娘应该关注内涵、有自己的事业。你看,这么一个思考,也是在预设说“女孩子在改善容貌和投身事业里面只能二选一,而且没有第三个选项”。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所以养猫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句话也是有个预设,预设“年轻人不生孩子就会去养猫”。
如果有人说,西医科学说明中医不科学,奶茶受欢迎说明咖啡市场要没落。中国经济在走强,说明美国经济要放缓。那这些都是立论者在心里隐藏了一个二选一的预设,偷换了结论。
上一讲我们说了,思考里的论题、论证和结论要能互相对得上。结论是我们的思考的终点,如果大雷音寺被换成了小雷音寺,康师傅被换成了康帅博,那前面的评判之路也就白费了。
所以,追问“有没有偷换结论”,其实就是进一步摁住思考的终点。这是我们在找到了结论这个要素之后必须问的第二个问题。
有没有结论先行?
关于结论的第三个提醒,跟前两个是相反的。前两个问题,我们都是在教你划重点,要把结论拎出来、找准它、明确它。第三个提醒,我想请你问:你有没有结论先行,再想办法论证它是合理的?
这个问题其实是提醒你评估,你面前这个结论是不是被过分放大了,被当作了一种前置的真理。如果真的是这样,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你后面找出来的论证完全是为了服务结论而存在的。它就可能超出了批判性思维可以评判的语境,让人无法反驳。
结论先行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在一个人作选择的时候。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情绪、偏好、立场等等已经让我们有了结论,但我们需要在理性上,把这个结论给合理化。我们同样看两个例子。
2019年4月份的时候,鸿海集团董事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宣布,要竞选2020年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郭台铭是这么解释他参选原因的:他说,妈祖前几天托梦给他,叫他“要出来为台湾做事”。所以,他会遵从妈祖的指示。
你看,如果我们相信,郭台铭已经先有了决定,要参选2020年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那么在这个结论面前,用“神仙托梦”这个理由来支撑,简直无敌了。这是一个没法证伪的理由,甚至可能让他的竞争对手都非常尴尬和被动。尤其是对信仰妈祖的对手和民众来说,妈祖让郭台铭参选,你一个旁人也要参选的话,你是不是在跟妈祖作对?
互联网上还有一个梗,叫“天凉王破”。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来自一部网络小说,里面的主角为了表达自己的任性霸道和为所欲为,随口说“天凉了,让王氏集团破产吧”。
你看,这位霸道总裁已经决定了让王氏集团破产,然后随口找了个理由,天凉了。这也是结论先行,再来堆砌论证。这里面前提是真的,但是推理却是无效的。天凉了和让王氏集团破产之间,并没有能够成立的逻辑关系。
回到我们要审视的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结论先行,再想办法证明它呢?人一旦先作了决定,他接下来给出的理由就并不是用来推导这个决定,而是想办法维护这个决定。那这种情况下,我们面前的这段思考,可能就没有进一步评判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还提醒你自己, 在作一些决定和选择的时候,搞明白:影响自己作决策的到底是理性判断还是别的什么。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在审视结论。我们问了三个问题:
– 第一,你的观点有根据吗?有根据的观点,才能算结论。
– 第二,你有没有偷换结论?
– 第三,你有没有让结论先行,再找理由证明它?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帮我们识破关于结论的三个迷惑性陷阱。
这一讲加上一讲,我们就把一段思考的起点和终点给摁住了。但你也知道,在一段旅程当中,最棘手、变数最多的其实是中途。下一讲开始,我们就分三讲,来把“论证”这个中途要素讲清楚。
思考题
我想问你的是,你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偷换结论的情况?

你是不是结论先行,再想办法证明它呢?
人一旦先作了决定,他接下来给出的理由就并不是用来推导这个决定,而是想办法维护这个决定。

05 论证:你的论证严密吗

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识别思考里最复杂的要素,“论证”。
什么是论证?通俗地讲,论证就是给一个判断提供理由。这里面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者们虽然分成几种不同流派,但各个流派都有一个默契的共识: 结论是论证的一部分。
这可能会让你觉得奇怪。我们前面说了,一次完整的思考=论题+论证+结论。论证不是一个推理过程吗,为什么要包括结论呢?
这是因为论证里其实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叫前提,一部分叫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但关系这种东西,本身代表的就是至少两个主体的相互作用。就好比说,大强和小强是父子,如果不提“小强”,我们就没法解释,大强跟谁是父子。所以为了方便研究,研究者们就把结论归进论证里了。
那么,怎么识别一段思考里的论证部分呢?跟前面一样,我们也有两个必问的问题。
你的判断前提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叫:前提是什么?
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论证是用一个或一组前提来推理出结论的过程。也就是说,论证里包括这么三个东西:前提、推理、结论。
前提和推理,这两个词其实就是一个论证应该包含的两部分内容。
所以,我们评判一个论证合不合理的时候,主要原则也就是评判这两件事:
– 第一,前提成不成立。
– 第二,从前提导向结论的推理有没有效。
那么,要识别论证,就要先找到论证里的前提。
有的时候前提很好找,只要你看到一些句子的开头有特定的前提指示词,像“因为”“鉴于”“由于”“根据”之类,后面的句子一定就是前提了。这种情况非常简单,你肯定能处理。
而在没有这些明显的前提指示词的时候怎么办?有一个办法特别好用,就是你试试把“因为”这个词套到每个句子的开头,如果套进去的时候,你觉得逻辑舒服,那么这个句子也就是论证的前提。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叫它“因为放置法”。
比方说这么一句话:她不想喝酒,我看见她喝完偷偷吐掉了。
我们把“因为”加进去,变成这样:她不想喝酒,“因为”她喝完偷偷吐掉了。你看,论证前提就是我看见她偷偷把酒吐掉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三段论:
– 如果我们在杭州,我们就在浙江。
– 我们不在浙江。
– 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杭州。
“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杭州”肯定是结论,它都带有“所以”这个结论指示词了。
那怎么把“因为”放进去,会让你感觉逻辑顺畅?我们直接来看答案:
– “因为”如果我们在杭州,我们就在浙江。
– “又因为”我们不在浙江。
– 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杭州。
你看,这么一放就很清楚了,前面两句都是论证前提。这也是关于“因为放置法”我想提醒你的第二件事: 论证前提可能有好几个,你可以每句话都试试加一个“因为”,而不要找出一个前提,就以为工作结束了。
这些前提成立吗?
把论证前提找出来之后,下一个问题我们要问的是:这些前提成立吗?
在前面那一部分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有的前提是在陈述某个事实,有的前提本身也是在陈述另一个观点。但我们可以不去细分对它们的评判方法,我们先给出三个笼统、简单的判断原则:
– 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
– 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
– 这个陈述的信息来源可靠吗?
在后面的课程里我们还会去探讨怎么判断前提是不是成立、是不是可以接受的。但在现在这个识别信息的环节,回答这几个问题,就大致够用了。
我们还来看前面那个杭州的例子。
– 如果我们在杭州,我们就在浙江——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背景知识不冲突。
– 我们不在浙江——这个前提陈述跟我的个人经验不冲突,我个人现在在北京。
– 这两个前提的信息来源可靠吗?可靠,杭州在浙江,这是K12基础教育里的内容。
所以,这两个前提对我来说就都是可以接受的了。
那从这两个前提又是怎么推理出“我们不可能在杭州”这个结论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三个问题: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有没有效。
论证过程的推理有效吗?
评判推理逻辑有没有效的第一个维度,是评判推理手法跟结论的确定程度是不是匹配。
推理手法有两种基本类别,一种叫演绎推理,一种归纳推理。
什么是演绎推理呢?演绎推理指的是,只要前提是成立的,那么结论一定成立。亚里士多德有个非常著名的三段论,他说,所有人终有一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终有一死。你看,这就是演绎。演绎推理的通用套路是,前提A成立,结论B一定成立。
我们再来麻烦一下杭州:
– 如果我们在杭州,我们就在浙江。这是前提A1。
– 我们现在不在浙江。这是前提A2。
– A1和A2都成立,所以我们不可能在杭州。这个结论一定成立。
这也是演绎。
那什么是归纳推理呢?我们继续用一个例子来讲。
比方说:《权力的游戏》前七季非常好看,所以第八季很可能也非常好看。这就是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的通用套路是,B和A算同类,A有某种特征,所以B可能也有这种特征。简单来说,前提A成立,结论B也就可能成立。
为什么要区分这两种推理呢?因为评判这两种推理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在一开始识别一个论证的时候,要先弄清楚它用的推理是哪一类,才能知道接下来怎么继续评判它。
如果我们用了演绎推理,结论却是一个可能的结论,那么它就是不精确的。
比方说,如果我们在杭州,我们就在浙江。我们现在不在浙江。所以我们可能不在杭州。这就不精确,我们肯定不在杭州。
如果我们用了归纳推理,结论却是一个肯定的结论,那么这段思考就是不准确的。比方说,《权力的游戏》前七季非常好看,所以第八季肯定非常好看。这就不准确。第八季也还是有可能不好看。
在面对一段思考的时候,你就需要判定一下,如果推理手法是演绎推理,结论就应该是肯定的。如果推理手法是归纳的,那么结论只能说“可能”或者“很可能”。如果错配了,那这个推理就没那么有效了。
评判推理有没有效的第二个维度是,推理过程有没有发生逻辑跳跃。
比如我们上节课讲过那个梗“天凉王破”,天凉了,让王氏集团破产吧。这其实是一个逻辑跳跃,这样的推理是无效的。霸道总裁得说“天凉了,这让我的心情不太好,我要做点什么来发泄一下,所以我要让王氏集团破产”,这个推理的逻辑才算是补全了。
这就是关于论证,我们要问的第三个问题,“论证过程的推理有效吗?”
我还是要提醒你一句,光是推理有效,是不能说明论证合格的,还得前提成立才行。比如要是我们说:
– 所有的肉都是素食。
– 牛肉是肉。
– 所以牛肉是素食。
你看,这里面的演绎推理非常有效。但是“所有的肉都是素食”这个前提显然不成立,所以,这个论证也不合格。
是论证,还是解释?
说到这里,你已经知道怎样评判一个论证是不是合格的论证了。它等于成立的前提加上有效的推理。接下来我想多提醒你另外一件事:别把“解释”当成论证。
什么叫解释?解释是指,我们双方都已经承认事实已经是这样了,试图说明为什么事实是这样的,这叫解释。
而论证呢?论证是我还没相信或者认同你,你得证明你的判断。
比方说:我在吃饭,因为我饿了。这是解释,你已经知道或者看见我在吃饭了,我给你解释我为什么要吃饭、在吃饭。那换一种句式,我在吃东西,因为我往嘴里塞食物。这是论证,证明我确实在吃饭,而不是在干别的。
我们前面讲“因为放置法”的时候说过一个例子,说,她不想喝酒,她喝完偷偷吐掉了。我们当时是这么加的:她不想喝酒,“因为”她喝完偷偷吐掉了。
但你试试这么加呢:“因为”她不想喝酒,她喝完偷偷吐掉了。
这么一加,你发现没有,这句话变成了一个“解释”,而不再是一个“论证”了。“她喝完偷偷吐掉”变成了一个不需要证明的事实,“她不想喝酒”变成了一个解释,而不是原来的论证前提。
所以如果你在用“因为放置法”的时候,如果发现把一个推理论证变成了事实解释,那你就要提醒自己,你没有找对这个论证真正的前提。
少年得到的作者林欣浩给我讲过一个奥地利的心理学家,他在治疗觉得生命无意义的病人的时候,经常问病人:“你这么不开心,为什么不自杀?”他这么问,不是要落井下石,而是要借助病人的回答,来为这个伤心的人编织出活下去的意义和责任。
你看,这也不是论证,而是解释。林欣浩并没有在向我证明心理学家真的经常问这个问题,而是在解释,他为什么要这么问病人。
弄清楚解释和论证的区别,对我们保持清醒和理智非常重要。 因为“解释”的存在其实是一个陷阱。它并没有证明结论确实成立,而是把结论变成了默认前提。
比方说,“杨过被砍掉了一条胳膊,因为他惹郭芙生气,郭芙砍了他一剑。”你看这是解释。
但你要是去跟小龙女报信说,杨过被砍掉了一条胳膊,小龙女肯定得先问:“真的假的?你亲眼所见吗?”得想办法让小龙女相信杨过的胳膊被砍断了,你才是在论证。
所以,解释是一种特别容易跟论证混淆的表达,请你务必警惕。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讲了面对“论证”这个要素的时候,你有三个必问的问题:
– 前提是什么?
– 这些前提都成立吗?
– 这个推理有效吗?
思考题
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个演绎推理或者归纳推理的思考例子?

解释是指,我们已经承认事实,试图说明为什么事实是这样的。
论证是指,我还没相信或者认同你,你得证明你的判断。
我在吃饭,因为我饿了。这是解释。
我在吃饭,因为我往嘴里塞食物。
这是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