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京剧为什么没落了?
因为难听。
对的,没那么多原因,什么文化啊潮流啊,改革啊守旧啊,都是虚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难听,非常难听。
以前村里有人来唱大戏,唱秦香莲,旦角就“咿~~呀~~~”半天,生角就“啊啊啊啊~~~”你要说唱得婉转一点,那还勉强当吟唱,问题是这种音节拖得极其长又极其难听,如同一个即将断气的人发出锯木头一样凄惨难听的吼叫。
我那会儿小,坐了一会儿坐不住,跑出去玩,玩了一会儿回来,那秦香莲还没跟包拯告完状,还在那咿呀呜哇的怪叫。
长大以后,怀疑是村里唱大戏的水平不行,专门找了国家戏剧院的演出看,嗯,确认了,这和水平无关,是这个剧种就是难听得要死,拖得要断气一样。
单《铡美案》这一出,我觉得秦腔比京剧好太多,虽然秦腔也喜欢吼喜欢叫,但秦腔的吼叫是观众看得出来情绪递进的,是角色情绪的表达。
又比如《白蛇传》,川剧的卖点是身法和变脸,很有特色,哪怕听不懂戏词也高低看个眼饱,我个人是更喜欢粤剧的唱法,曲调欢快灵动,身法轻灵,一场看下来,耳朵和眼睛都饱了,包括《帝女花》这类年代较早的,也不会老实整些没意义的“啊啊呀呀呀”。
在了解到其他戏种之前,身边人喜欢的多半是黄梅戏,也是主打一个曲调轻灵,悠扬婉转,小时候看《天仙配》,不需要大人讲我也能照样看懂听懂。
戏曲,说到底是属于声乐表演的类别,本质上是愉人,令人看了听了心情愉悦,再怎么把京剧往高雅,艺术的方向包装,它难听就是难听,非常之难听。
秦腔是个雄壮有力的汉子,面生酱色,赤脚踩在黄土地上,张开嘴从胸腔里发出的浑厚呐喊,毫不遮掩大地带来的乡土气息,有蓬勃而出的生命力。
川剧是个技艺高超的民间艺术家,身法万变,窥一发看全貌,有川蜀之地浓郁的地方特色。
粤剧是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或端庄或俏丽,眉眼清凌凌,神态含羞又大胆,一张口就是青山绿水的秀婉明媚。
黄梅戏是站在稻田茶山之间的小姑娘,有自然生灵之气,大地和青山养育出来的娇俏,以及一丝丝小泼辣。
而京剧,像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太,穿最华丽的衣裙,戴最华丽的首饰,抹最艳丽的胭脂,但内里已经苍老,稍微一动那脂粉簌簌的往下掉,没有半点慈祥,全是端着架子俯瞰我等贱民的高高在上,华丽又腐朽,奢华又凶狠。
明明只是一种愉人的声乐,非要冠以“国粹”“传承”的王冠,非得左呼右请,如请皇太后一般给足了面子,才高低端着架子慢悠悠的出来,因为年老,走得极慢,唱得也极慢,嗓子里发出木头将死的惨烈声响,好像这天下人都欠了她几十万银钱,拖长的语调惨烈凄厉的控诉着,诅咒着,令人毛骨悚然,浑身不适。
关键是这老太太极其蛮横刁钻,若有人说她一句不好,立马召来一众骂声,有自认为懂戏者,会摆出一副与老太太同样刁钻鄙夷的神情,指责你这个乡巴佬,土老帽欣赏不来艺术,并对着那道散发着腐朽凄厉恐怖的嚎叫声,摆出摇头晃脑痴迷之态,更有甚者,呢喃“如果我穿越到民国,高低也是角儿”这类奇葩发言。
若问一道菜为啥不受推崇,那必然是在大多数嘴巴里它不好吃。
再问某种艺术为啥不受待见,那必然是在大多数眼里它上不得台面。
所以,再扯多少艺术啊内涵啊,也只是往这个老太太身上不停的涂脂抹粉,再华丽的装扮,也掩盖不住,京剧就是难听,非常非常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