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领导是如何看待不争不抢的员工?

做了中层终于明白

我以前也觉得,哎呀,这样的人挺好的啊,

安安静静,不惹事儿,还踏实。

可现在真站在领导的角度上看,

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1. 不争不抢?领导懒得理你你

不争不抢是「佛系」?

在领导眼里,拜托,你就是空气啊!

不吭声、不表现,你以为自己在低调,

实际上就是在边缘化自己。

谁有时间关注你那点儿存在感?

你不争不抢,领导自然也不会费心给你找机会。

想想那些提拔快的人,

哪个不是天天在老板面前刷脸?

机会从来不会找上那些躲在角落里的人。

2. 稳定过头了,领导觉得你没追求

你觉得自己稳重,领导就会看重你?

呵呵,你稳得过头,领导反而觉得你没啥追求。

领导需要的是敢折腾、敢创新的人,

你倒好,一副「我这样就挺好」的态度,

别说领导了,蝎子自己看了都替你着急。

领导最后只会给你打个标签–靠谱但没劲儿,

提拔你干嘛?留着做个工具人就行了。

3. 沟通少?领导对你一无所知

不主动沟通的,你指望领导来读你心思吗?

开什么玩笑!大家都忙得要命,

你还等着领导来主动问你?

现实是,你不说,

领导根本不知道你脑子里在想什么。

然后领导的结论就是:这人不错,就是没啥想法。

久而久之,领导心里的印象——好用但没啥潜力。

至于机会?对不起,不会有你的份儿。

4. 职场就是秀场,表现自己才能赢

你见过哪一个在职场,

混得风生水起的人是不争不抢的?

根本没有!职场上,大家拼的就是存在感。

那些天天想着「领导自然会看到我」的人,

多大人了,你真是太天真了。

现实是,领导看谁多,谁就有机会。

你不争不抢,领导的视线压根不会停在你身上。

回答:
云龙兄早已告诉我们答案——乖孩子往往没出息。

这种人最鲜明的特点,是缺乏斗争性,

职场中评判一个人,除了常见的能力与忠诚,还有一个不甚明显却又不可或缺的维度——斗争性。

不争不抢,恰恰说明斗争性极低,将和谐的人际关系视作第一要义,

无论能力多强,在那些深刻理解商业逻辑的家伙看来,只不过是一头温顺的奶牛,给予更少的草料,产出更多的牛奶,如此而已。

无论多么忠诚,在领导看来,也只能用作后勤管理,不具备冲锋陷阵的能力。

因为在真实世界中,资源永远稀缺,欲壑永远难填,

想在大组织中占据一席之地,冲突在所难免。

不争不抢的家伙,最多让他当个基层小组长,以身作则,带着组员吭哧吭哧干活,

不可能提拔至更高层级。

(1)斗争性的必要性:
试想一个场景,

芯片公司,跨部门会议,研发、生产、市场、质量齐聚,

议题,是某款产品最近几个批次都流片失败,分析原因,制定策略,

常见情形是:

市场强调时间节点的临近,要求尽快制定方案,不能延期(不管你们谁来背这个锅,总之我的时间节点不能延期),

研发强调之前批次都没有问题,怀疑是生产过程中,工艺不稳定(我的设计没问题,生产的工艺稳定性背锅),

生产强调已经核实批次作业历史,工艺与以前一样,没有问题,怀疑是研发的设计冗余不够(我的工艺稳定性没问题,研发的设计背锅),

质量强调,不管研发还是生产,后续都要提升质量管控力度,避免类似情形(俺也不知道你俩到底谁出了问题,总之是你俩背锅),

四个部门互相踢皮球,最后共同承担责任,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解决问题。

假如这个研发领导,是那种缺乏斗争性的类型,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他一旦稍有犹疑,不仅生产会甩锅,观望的质量和市场,也会加入谴责阵营,将压力释放给你,

受到众人围攻,更加慌乱,只能认错,背下这口大锅。

换言之,到达一定层级后,你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越发频繁,

身为老大,你是否能为所在群体,争取利益、避免背锅?

如果缺乏斗争性,被其他群体的老大,牵着鼻子走,

有功,他们分享,

有过,你来承担,

手下跟着你,汤都喝不到,那还玩个毛。

也正因如此,这种佛系的员工,几乎不可能被提拔到这一层级,

需要你出面得罪别人时,你畏缩不前,那就只能在基层当个小兵。

(2)斗争性的底层逻辑:
说到这,不妨深究一下斗争性的底层逻辑,

人类与动物之间,是个连续谱,因此继承了相当一部分动物性,

理解这一点,再看职场,很多现象豁然开朗。

千百人组成的公司,是一个庞大的有机体,

从动物性的视角观察公司,总经理是其中的头狼,掌握最大的权力,

不同部门,是有机体内部分化出来的诸多小群体,

部门经理,是各个小群体的头狼,在本群体中掌握最高权力。

底下的主管、小兵,各自遵循一套心照不宣的地位。

进食时,狼群会按照地位高低,有序分配食物,

恰似各种或明或暗的利益分配。

斗争性为何如此重要?

继续看动物的案例,

两只公牛起了冲突,双方用各自的牛角,将地皮铲得尘土飞扬,以彰显自身的力量,

相互示威后,处于弱势的一方看到对方更强壮,一般会主动退却,

强大的一方,也不会追击。

学者将这种行为称为仪式化攻击,直白地说,就是威慑。

在动物世界,同类之间存在一种博弈,更强大者,享有更优质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这种博弈,很少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因为双方均展示了自身力量,强者虽然占据优势,却不会赶尽杀绝,否则自己也可能受伤,得不偿失。

换言之,只要能够通过威慑得到利益,谁也不会轻易动用暴力。

理解这个逻辑,再回到职场,

斗争性的本质,就是刻意释放的仪式化攻击,是警告对方,我的底线在这里,如果你越界,我会不惜成本地与你斗争,

不争不抢的问题,就在于缺少仪式化攻击这一动作,从而缺乏威慑性,

在其他同事眼里,无论对你提出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你都来者不拒,还不会表现出一丝愠怒,不欺负你,简直没天理。

不愿对外释放威慑性,本质上,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将他人的认可,看得高过自身利益,

如果让他们现场观摩两只公牛的互相威慑,或许能够唤醒内心原初的斗争性。

(3)不争不抢的底层逻辑:
聊完斗争性,不妨再深究一下,不争不抢的底层逻辑,

这涉及到人类的另一天性——渴望合群。

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无时无刻不与他人发生联系,

想象一个场景,数万年前,狩猎采集时代,那是个丛林社会,无论大型动物,还是其他部落人群,随时可能置你于死地,

这种情况下,无一人可以独自生存,必须生活在某个部落中,与百十人相依为命。

人类渴望合群的天性,由此而生,

比如,你是一个强壮的男人,冒着生命危险,捕获一头大型动物,带回栖息地,

你自己只能吃一小部分,剩下的肉食,如何处理?

在那放着,第二天便会腐烂,其他人又没有收获,正在挨饿,

大概率,你会将大部分肉食,分给他人,

既可获得同伴的感激,下次自己没有食物,也可以分享别人的猎物,

渐渐地,分享猎物,演变成一场没有契约但心照不宣的互惠游戏,一场重复博弈。

进入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

收入来源单一、生产规模太小、生产方式落后,

在天灾人祸面前,抗风险能力极弱,又不存在现代社会抵御风险的金融工具,

怎么办?

人们想出各种对策,

聚族而居,互相扶持,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各位有农村生活经历,不妨回想一下,双抢时节、婚丧嫁娶,同村人互相帮忙的情景。

渴望合群,是刻在我们基因深处的特性,

因为非如此,不能生存。

然而在现代职场,如果囿于天性,过于在意自己的宜人性(Agreeableness),

无形之中,会将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置于个人发展目标之上,

结果是,错失事业发展的良机。

社会关系固然重要,

但,不能让被别人接纳的需要,压过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牺牲自己的规划,和利益。

每次踢完球,师兄们喜欢聚餐,喝酒吹牛逼。

三年前,没有真正想做的事情,

虽然讨厌喝酒,碍于面子,也会参加,偶尔还会喝些酒。

现在,踢完了,得赶回家,写文章复盘今天的经历。

不管谁挽留,俺都不去。

别人生气,那是他的事情,俺操不了这心。

要确保职业生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谦逊,尽可能不让别人,成为自己做事的阻力。

另一面,要自信,选定的道路,要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得罪一些人,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我能实现这种转变?

因为我意识到,太关注别人的看法、太在意别人的好感,是自身成长的阻碍。

乱我道心。

小结:
不争不抢的本质,是渴望合群的天性,压制了对外释放威慑的本能,

想要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得罪人这一步,总得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