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汉献帝刘协真的值得同情吗?
孝献皇帝刘协,灵帝中子也。
生母王美人,原名王荣,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名士王章之女,出身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汉灵帝刘宏的宠爱。
汉灵帝有意打破东汉外戚专权的魔咒,于是废了功勋家族的宋皇后,打算立平民家的女子为皇后,如此一来,平民家族没有底蕴,便可破除外戚专权。
于是王荣没能成为皇后,而是立了南阳屠夫之女,也就是何皇后。
但汉灵帝不知道的是,南阳何家虽是屠夫家庭,但与十常侍中的郭胜有染,何家靠贿赂宦官集团被选入宫。
何家女被立为皇后,在宫中与宦官集团勾结,横行无忌。
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的嫉妒,便自己偷偷地堕胎。
刘协未曾出生,便遭遇此等灭顶之灾。
但是,堕胎药没有奏效,史书记载,王美人梦见自己背负太阳行走,于是决心生下孩子。
公元181年,刘协出生。
刘协出生后,何皇后妒性大发,怕王美人有了儿子就会威胁到她的地位,便指使人将毒药偷偷地放在王美人产后服用的汤药里,王美人饮后当即身亡。
汉灵帝闻讯,亲往后宫验视,见王美人四肢青黑,知是中毒而亡,急令追查凶手,很快查出是何皇后所为。
灵帝不禁勃然大怒,意欲立即将何皇后废黜。
何皇后事先已用巨金买通受灵帝信任的宦官曹节等人,宦官们一齐跪下,为何皇后求情,汉灵帝无法违背集体意志,就赦免了何皇后。
此时刘协尚未足月,汉灵帝怕将刘协留在后宫再遭暗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自己的生母董太后抚养。
自此,刘协就跟随奶奶董太后一同生活,依董氏为外家。
这一时期,何皇后的儿子刘辩正好五岁。
在刘辩出生之前,汉灵帝的后宫斗争非常激烈,皇子生一个死一个,全部夭折。
所以何皇后多了个心眼,刘辩出生后没有养在皇宫中,而养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对外也不敢叫他的刘辩本名,称他为“史侯”。
同样的,跟随董太后的刘协,后来也就被尊称为“董侯”。
史书记载,群臣请立刘辩为太子,汉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
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此时已经是大将军,在外与士族集团勾结在一起,与司徒袁隗不离左右,将军府下,有袁绍、刘表、陈琳、王允、孔融、荀攸、张津等一大堆袁家的故吏门生。
这是汉灵帝真正犹豫的点,他小看了何家。现如今何皇后在宫内勾结十常侍,何进在宫外勾结士大夫,一旦传位刘辩,何家同样有实力搞外戚专权。
汉灵帝所以有意传位刘协,但董家的力量要弱于何家。
于是汉灵帝扶持心腹宦官蹇硕,为了给蹇硕赋能,设置了西园八校尉。
蹇硕担任上军校尉,统领西园八校尉,大将军何进亦受其领属。
此时西凉韩遂、边章叛乱,汉灵帝为了削弱何进,赐何进兵车百乘,虎贲斧钺,命令何进西击韩遂,欲要将其调离洛阳。
何进阴知其谋,早已派袁绍带兵东击青、徐二州黄巾余党,上表称大军在外,需要等到袁绍班师之后才能赶赴凉州。
转过年来,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死前,没有明确太子。
此时,刘辩13岁,刘协8岁。
上军校尉蹇硕单方面宣布,汉灵帝死前召见了自己,将刘协托孤于他。
蹇硕在宫中埋伏下刀斧手,要趁何进入宫吊丧之际,将其除掉。
但何进在蹇硕身边安插了暗子,关键时刻,蹇硕的司马潘隐向何进使眼色,何进逃出宫中。
反回头来,何进先除掉了蹇硕,又除掉了董太后和骠骑将军董重,至此,刘协的羽翼被全部剪除。
刘协是个可怜人。
亲妈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
亲奶奶董太后被何进流放,死在路上。
叔叔董重被何进带兵包围府邸,拔剑自刎。
刘协8岁,就成了孤家寡人,如果说他还有血亲的话,就是他的竞争对手,哥哥刘辩了。
这里说的竞争,是被动的。
一个13岁的孩子,一个8岁的孩子,他们没有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生在帝王家,他们没得选,被身后的党派往前推,争与不争,根本由不得他本人。
中平六年四月,13岁的刘辩继帝位,登上了那个世人以为至高无上的神座。
刘协被封勃海王,后徙封陈留王。
蹇硕和董家先后被清算,政治斗争无比残酷,想想杨仪是怎么对魏延的,司马懿是怎么对曹爽的。
曹丕上位,四年死弟弟。孙权上位,四年死弟弟。
8岁的刘协,原本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但是,董家来人了!
一个叫董卓的人,从并州来了!
董卓入京,最底层的原因,是何家兄妹的分裂。
何太后属于十常侍的宦官阵营,何进属于袁隗的士大夫阵营。
刘辩登基后,何太后垂帘听政,袁隗进位太傅,位在三公之上,与何进共录尚书事。
宦官与士族,早在汉桓帝时期就已经是你死我活,两次党锢之祸,让士大夫集团恨透了阉人。
何家兄妹也同样没得选,他们出身平民,做到今天这一步,何太后离不开宦官,何进也离不开士族。
为了彻底搬倒何太后和宦官,袁隗启用了自己的棋子董卓。
董卓原本是袁隗司徒府的吏,后来被外放出去,一步步凭借战功做到了并州牧的位子。
宦官集团听说何进要召边军入京,狗急跳墙,重复了当初蹇硕的计划,在宫中埋伏刀斧手,联合何太后,诏何进入宫。
何进托大,让袁术和吴匡带人在九龙门外埋伏,一人入朝。
何进身死,袁术火烧九龙门,杀入皇宫。
宦官带着刘辩和刘协逃入洛阳城北的邙山之中。
追兵上来,十常侍之首张让自尽。
来的早不如来的巧,董卓在邙山捡到了刘辩和刘协。
回到洛阳以后,董卓凭借刘协反噬了袁家。
董卓冒充董太后族人,以董家外戚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
董卓重启汉灵帝遗诏,自称找到了汉灵帝托孤给蹇硕的诏书,上面写着立刘协为帝。
于是,董卓以董太后族人的身份,拨乱反正,废刘辩,立刘协。
刘协,一个一只脚已经踏入鬼门关的人,就这样活了过来,他不仅活了,他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他不仅当了皇帝,董卓还要为他报仇。
当年何太后毒死了他的亲妈王美人,于是董卓就毒死了刘辩的亲妈何太后。
当初何进带兵逼死了他的叔叔董重,于是董卓就把刘辩的舅舅何苗挖出来鞭尸。
以妈还妈,以舅还叔。
在后世一些人的眼里,董卓是魔王,是吃人的野蛮人。但那是后世士大夫的视角,不是历史人物的视角。
在刘协的眼里,董卓就是神!就是货真价实的董家人!
在刘协的视角里,王允不是忠臣,吕布不是忠臣,讨伐董卓的天下英雄不是忠臣。
董卓才是忠臣!
当初的刘辩就是袁家跟何进立的,当初董太后一党就是被袁家和何进除掉的。
现在袁家又搞讨董联军,要清君侧,要拯救刘协,这不是扯蛋吗?
董卓的到来,救了刘协的命,让刘协做了皇帝,为刘协报了血海深仇,刘协封董卓为相国怎么了?让董卓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怎么了?不正常吗?
就允许刘禅叫诸葛亮相父,就允许刘禅政由葛氏。
诸葛亮对刘禅的恩情,比得上董卓对刘协吗?
是根据什么认为刘禅就高高兴兴,刘协就非得愁眉苦脸呢?
这就是很多人看历史的通病,双标而不自知。
董卓兵败,退往长安。
董卓退到长安之后,实控地区就是并州和凉州。
董卓想要以此为根据地进取天下,很困难,但也不是没可能,需要钱粮。
所以董卓就搞起盗墓和货币。
这东西不稀奇,当时都这么干。
据民间传说,董卓这边是卸岭力士,曹操那边是摸金校尉。
董卓发行小钱,东吴有大钱,刘备有值百钱。
刘备是靠着值百钱的发育,才能打得赢汉中之战,统治者搞这些东西,肯定是为了强大自己。
但是有风险,因为没人愿意往外掏钱。
刘备在四川主要靠湖南和湖北人,所以四川的豪强虽然吃亏,但是上面有外地人压着,掀不起来风浪。
董卓完全不一样,董卓手下并州人很强,王允在董卓这里录尚书事,吕布在董卓这当义子。没有人压得住。
所以小钱一搞,并州人吃亏了,肯定是不干的,并州两个头子王允和吕布找机会就把董卓干掉了,这是董卓之死的根本原因。
董卓死了,刘协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因为王允是袁家的故吏门生,当年王允得罪了张让,下的是死囚牢,是袁家和何进把他捞出来的。
袁家现在在关东声势浩大,袁绍又不愿意承认刘协,所以刘协跟王允的关系不会好。
很快王允就倒台了,并州人除掉了凉州人领袖董卓,那凉州人要起义的呀。
所以凉州人李傕郭氾张济贾诩樊稠,组成校尉联盟,反攻长安。
并凉之争一场大战,吕布败逃,王允一党全部被砍头。
汉献帝落在李傕和郭氾的手里就开始糟糕了。
这两个人跟董卓完全不一样,董卓办事还有点思路,毕竟董卓在颍川长大,有政治思维,李傕郭氾就纯胡来了,自己人都能打起来,这个时候的刘协连傀儡也不如,被当个物件一样抢来抢去。
这时的刘协,也才11岁而已。
其实建安元年刘协被曹操骗到许昌,也才不过15岁而已,放到今天初中都没毕业,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念完。
刘协在李傕郭氾手里被祸祸了四年,这四年被当成个物件一样抢来抢去,还有李傕凉州的胡人朋友围着刘协的大帐要妃子。有一次李傕和郭氾火拼,李傕把刘协绑架到军营里,一支流矢差点射中了刘协。
这些年里,刘协一直都思归洛阳,一直都想逃跑。
14岁这年,身体终于强壮一些了,刘协找到了机会,逃跑。
主要靠谁呢?
还是董家人,董承。也就是后来弄衣带诏那个。
董卓有个女婿叫牛辅,董承是牛辅帐下的,自称是董太后的侄子。
董承带着汉献帝跑,联合了白波军的将领杨奉和韩暹。
白波军的前身就是黄巾军,黄巾起义失败了,然后有些余党就上山落草为寇了,有的叫白波军有的叫黑山军,其实前身都是黄巾军。
也就是说当年要推翻东汉王朝的黄巾贼,现在在保护着东汉皇帝逃跑。
刘协一路辗转,死里逃生,好不容易进了洛阳,但是弹尽粮绝了。
洛阳被董卓烧过,残破不堪,很多大臣就饿死在墙壁间了。
刘协逃亡这一路上发勤王诏书,也没有人来,直到逃出生天,曹操才来。
有人说袁绍蠢,不知道皇帝多重要,你看曹操傀儡了汉献帝以后多厉害。
但看了我前面简单介绍的东汉史就会知道,袁家立的皇帝是刘辩,这个刘协是袁家的仇人董卓立的。
袁绍也好,袁术也好,都是袁家人,当年的皇子之争他们也参与了,他们手上也有董家人的血,现在你让他们承认刘协,这个劲拗不过来呀。
最重要的是承认刘协,那承认不承认当年的汉灵帝遗诏啊?如果遗诏是真的,那袁家跟何进当初的行为怎么定性啊?
袁家四世三公,到头来是在谋朝篡位吗?
所以这个刘协袁绍就迎不了,迎了之后袁绍的人设容易崩。崩人设的后果很严重,袁术要是不称帝,他败不了的,这就是人设崩了,大家抓住你的政治把柄,无关对错,墙倒众人推。
15岁的刘协在洛阳,他需要吃饭。
就是这个很简单的原因,迁都许县。
自此,就成了金丝笼里的雀。
刘协生于181年,死234年,与诸葛亮同年生,同年死。
他这一生总结起来就三个字:没得选。
我们纵观东汉史,从第三代皇帝以后,东汉就陷入了外戚专权的魔咒。
太后垂帘听政,舅舅是权臣大将军,幼年皇帝是傀儡。
但是东汉一直没有灭亡,是因为有宦官的存在。
东汉所有的傀儡皇帝,翻盘全部是靠宦官。
宦官就是太监,有些特例不在讨论之列。
太监出身不会太好,如果是士族子弟不会自己割了当太监,太监又大多没有后人。
既没有家族底蕴,又没有血脉传承,所以他们对皇权是绝对的忠诚。
权力来源是皇权,死后便烟消云散。
虽然在史书里宦官的形象一直是负面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十常侍的灭亡就是东汉皇权的灭亡。
士大夫们彻底铲除了宦官,禁止了宦官的干政,皇权也就彻底失去了翻盘的可能。
有人说刘协不也差点翻盘吗?不也是搞了衣带诏吗?只不过没有成功而已呀。
成功了又怎样?
董承的女儿也嫁给了汉献帝,董承也是外戚,成功了董承无非就是下一个董卓,下一个王允,下一个李傕,下一个曹操,下一个权臣,仅此而已。
- [转贴]什么是狗哨政治?
- [转贴]翟欣欣敲诈勒索案一审获刑 12 年,曾索要千万逼死前夫,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