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如何看待最近很火的“人妻约会指南”?
如果你想从一本书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那你需要看清楚你的追求与作者的追求有哪些异同,对作者很适合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认为里面的理论符合社会现实,论证的逻辑也很严谨,提出的方法也很有效,但是,我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差别很大,因而不认同作者的很多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
本回答将解析这本书里的一些关键的内容,特别要把我对书里认同的内容,与不认同的内容分开。其中认同的内容,多是客观事实现客观规律,不认同的内容,则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进化心理学与东食西宿模型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1]详细讨论过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女性进化出的“东食西宿”的择偶心理,这里大概描述一下。
基因的进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淘汰的过程。存活到现代的人类,遗传下来的基因都保留了古代那些“不易被淘汰”的性状。
其中女性不易被淘汰的性状,就是对性伴侣的选择极为挑剔,这种性状确保了后代免于遗传配偶不易存活的基因。
这种性状的表现,就是她们面对勇敢,强壮,聪明,皮肤好,身材好的男性伴侣时,容易脸红心跳,见不到就思念,与他们的性行为心甘情愿,充满激情,这即是女性献出了真情。
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是,人类的幼崽的成长极为缓慢,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源。在伴随着私有制的父系氏族公社形成以后,女性就必须寻求能提供足量的物质资源养育自己后代的配偶。
然而让女性献出真情的男性,与能提供物质资源的男性,往往不是同一类人,这就让女性陷入两难抉择。心理学家把让女性沦陷的男性称为“情人”,把能为女性提供养育后代的男性称为“供养者”[2]。
东食西宿模型,就是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建立的:女性更希望从“情人”身上获取情绪价值和性的快乐体验,从“供养者”身上获取物质利益。
信息茧房的形成
女性的“东食西宿”倾向是无法说出来的,不是她们故意隐瞒,而是她们自己也讲不清楚为什么经常思想打架:明明觉得嫁个有钱男人能过的更好,却老在心里挂念着一个不负责任的渣男。
这些表象之下的秘密,不可能瞒得住心理学家和恋爱学导师。心理学家提出了“三位一体大脑”结构,指出人类的大脑分为“爬行脑”,“情绪脑”和“理性脑”[3]。
一个女性对于“情人”产生感觉,是“情绪脑”在给这个男人打高分,男人能获得“情绪脑”认可的属性,通常是内在的价值,包括身材,皮肤,幽默感,博学多才,情绪稳定。
一个女性对于“供养者”有较高的评价,则是“理性脑”对这个男人的外在价值的判断,包括他的财产,职业,收入,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等。
女性产生了“东食西宿”的思想斗争,本质上是她的“情绪脑”与“理性脑”在打架。女性情绪脑对男人的“感觉”,甚至可以直接定义为“真情”。
然而由于理性脑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女性在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男人时,往往更多会把“供养者”的属性说出来。
相比之下,由于情绪脑只会产生情绪和情感,却难以直接转化为语言,这导致女性无法表达出对男性的情人性情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情人”属性,被女性在无意中隐瞒了。
这就相当于给男人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让男人以为能得到女性的真情,就要按照“供养者”的属性要求提升自己,努力学习,努力挣钱,最后却得不到女性的真情。
信息茧房的打破与红丸理论
女性只会表达自己的理性脑需求,造成的信息茧房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男人除了轻信女性说的这些“供养者”价值以外,还有一种做“情人”的本能:主体性[4]。
那些黄毛不追求学校和父母认可的学习成绩,却在追求自己认可的东西,包括打架,游戏水平,锡纸烫发型,奇装异服。
黄毛追求的这些与供养能力完全无关,理论上不符合女性嘴里说出来的要求,应该不可能让女性献真情。可事实却完全相反,这些黄毛反倒比做题家得到更多女性的真情。
追求真相的人,根据这些浅层表象,去探索深处的本质。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信息茧房外的秘密被揭开,信息茧房出现了裂缝。于是这些人开始向信息茧房内的人分享真相。
信息茧房内的人意识到了信息茧房的存在,并跳出信息茧房的过程,很像电影《Matrix》里的人吃了红色药丸,看到了Matrix以外的真实世界一样。
于是,恋爱学导师把这一套让男人搞清楚女性眼中的情人供养者分类,女性的情绪脑与理性脑的差别,及其在此之上重新规划自己发展路线的理论,称为“红丸理论”。
红丸理论的延伸,包括颜值提升[5],广撒网策略[6][7],情绪价值[8],投资模型[9],需求感隐藏[10],聊天策略[11],废物测试应对[12]等等。
多数男性,只要条件不是太差,使用这些策略不难得到女性的真情。甚至还有很多男性使用这些策略以“谈恋爱”为职业,去吃软饭。
封建保守势力的影响
在电影《Matrix》中,分享红丸是要面临着巨大阻力的。现实中依然如此,分享“红丸理论”的恋爱学导师通常会被传统思想的人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
很多思想保守的父母,是恋爱学导师的铁杆反对者,一旦孩子服用了红丸,意识到做“供养者”得不到女性的真情,就不会再走父母规划的人生模板,父母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13]。
所以这些父母,还有老师,会千方百计诋毁恋爱学导师,企图让孩子相信恋爱学导师是坏人,劝孩子不要学坏,目的是完全剥夺孩子与恋爱学导师接触的可能性。
很多传统的女性,在嫁给“供养者”丈夫以后,也极力反对丈夫服用红丸,怕丈夫意识到了做供养者得不到真情,停止对妻子的物质供养。
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社会,也对“红丸理论”极不友好,因为这些社会靠的是家庭的绑定降低维持社会秩序的成本,一旦红丸理论解除了家庭对个人的绑定,社会秩序的维护成本就会大增。
部分当权者会动用手里的权力,封杀与红丸理论相关的书籍,网页[14],打着维护“公序良俗”的名义,限制相关博主的流量,甚至对博主封号。
还有一部分自诩“三观正”的人,在红丸理论中掺砂子,比如宣扬“颜值决定论”和“基因决定论”,声称多数男性注定只能做供养者,让男性提升供养者属性,却无视反例[15]。
但是,真相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也经得住逻辑的论证,无论封建保守势力再怎么反对,红丸理论是不可能被彻底堵死的,甚至会欲盖弥彰。
价值取向的分化
“红丸理论”让男性看到了信息茧房外的秘密,然而在看到真相以后,不同的男性却产生了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体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的分类很复杂[16],有两个较为重要的维度,一个是共情维度,一个是自我价值定位维度,两个维度会产生4种组合,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着适合自己的不同路线[17]。
在共情维度之下,有人的共情能力有两种分类:
高共情类型:自己的心情与他人正相关,同理心和同情心强,看到别人的不幸自己也会痛苦
低共情类型:自己的心情不受他人影响,甚至负相关,看到别人的不幸没感觉,甚至幸灾乐祸
在自我自价值定位维度之下,也有两种分类:
索取型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由自己拥有的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这些身外之物决定
认证型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由自己的颜值,知识,技术,情商[18]这些身内之物决定
每个维度的2种分类产生了4种组合,并分化出4种不同的行为选择。
高共情索取型价值取向的人,即是那些被传统社会认为“三观正”的人,通常反对“红丸理论”的传播,希望能维持传统家庭。
他们更希望做一个“优秀的供养者”,走传统家庭路线,通过履行养家的义务,让长期的生活伴侣在家里尽义务,他们认为这就是真情。
高共情认证型价值取向的人,我自己也属于这种类型,会感觉到自己过去追求的金钱,社会地位,都是错的,是被父母和老师欺骗的结果,然后痛改前非,实现自己的追求。
具体的做法是选择走彻彻底底的“情人”路线,把功夫下在提升自己的知识,魅力等方面,物质方面只要自养即可,支持女性支配身体的自由,与女性合作,互利共赢。
低共情索取型价值取向的人,即是李新野的类型,他们会变得非常“仇女”,彻底贬低女性,认为男性应该互助,走上“田园米格道
”的路线。
他们会选择一条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道路,用那一套“利益至上”的成功学理论赚钱,但绝不给女性多花,而是与女性做交易,只考虑自己能从女性那里得到什么。
低共情认证型价值取向的人,同样也会仇女,但他们还需要从女性身上得到“价值认证”,因而会走上“报复女性”的路线。
他们会打造虚拟人设,把自己伪装成有钱或有地位的人去欺骗女性,引导女性投资,并用PUA技术折磨女性,让女性无法自主摆脱,甚至被逼死。
这里面的路线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你之分。我们从小被教育的路线,通常都只适合“高共情索取型”价值取向的人。
如果你不是“高共情索取型”价值取向的人,那就请早早认清楚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走适合自己的路线,选择越早,代价越小,收益越高。
书里有争议的观点
如果大家能意识到作者李新野的价值取向“低共情索取型”,自然不难理解他在书里抛出的具有主观色彩的观点。但我作为与他完全相反的“高共情认证型”的人,里面很多观点不认同。
关于社会的未来
作者认为“尊重女性与一夫一妻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人口减少直至社会灭亡”的预测很有道理。但认为要避免社会灭亡,要么“恢复压迫女性”,要么“实行一夫多妻”,实际上未必如此。
目前社会的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意味着传统婚姻制度会解体。作为“高共情”的人,我是坚决反对恢复对女性的压迫的。但我认为“一夫多妻制”同样也不可行。
一个合理的方案,是恢复“母系社会”中的“走婚制”,在性方面,尊重女性的选择,但在孩子抚养方面,如果无法消灭私有制,应当采取特殊的税务与补贴政策[19]。
具体的做法是,让每个新出生的孩子强行做与父亲的亲子鉴定,对有亲生孩子的男性,按“存活的未成年亲子”的数量,收取“基因传递税”。
这些税收,用于给孩子的母亲发放“生育补贴”,让女性按照“存活的未成年亲子”数量领取补贴,这些补贴,不仅能改善女性的生活,还能让女性有足够的财力把孩子养到成年。
关于女性有没有爱情
由于作者李新野表现出了明显的“仇女”倾向,因而认为女性除了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不会对男人有真情。然而社会现象表明,这些观点并不正确。
首先,女性对自己的亲生孩子有真情,并不一定。在曾经造成较大影响的“燕志云虐待女儿苏丽”致死案件中,苏丽是燕志云的亲生女儿,这个事件就是个典型的反例。
在心理学上,还有一种“白雪公主”现象,讲的是女儿越来越漂亮,会与母亲形成资源的竞争,引发母女关系的对立,所以母亲以“学校纪律”为由,不让女儿打扮,也是有心理学基础的。
然后,女性对男性有没有真情,这要看男性如何去定义真情。在男性眼里,女性的价值,包含着“物质利益”“性价值”和“情绪价值”。
对于“索取型”价值取向的男性而言,女性给的物质利益和性价值是主要价值。其中物质利益包括家务,做饭。但这些价值在他们眼里只是交易,不是真情。
对于“认证型”价值取向的男性而言,女性给的最重要的价值,即是“认证价值”。女性眼中流露出来的仰视,依恋,床上的激情,都是巨大的认证价值。
由于作者李新野的价值取向倾向于“索取型”,他认可的女性的价值,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性价值,都是只交易,因而他们眼里的女性没有真情。
但是我作为“认证型”的价值取向,定义的女性的“真情”,即是她们情绪脑的认可的我的情绪价值和性价值,她们认证的方式,就是对我的仰视,依恋,以及床上的激情。
这就意味着,哪怕她们把我当成免费的“鸭子”,只要她们在与我的互动中,体验到的爽是真的,我认为那就是对我的真情。
书的作者李新野产生了“女性没有爱情”的结论,也与他接触的女性样本有关。他首先对女性的颜值做筛选,颜值达不到“优秀”级别的女性,他会直接忽视。
往往高颜值的女性与男人经历的故事非常多,而且多是不幸的故事,导致她们心死。考虑到高颜值女性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她们给李新野带来“女性没有真情”的错觉也不为怪了。
书的作者李新野应该是是田园米格道的支持者。田园米格道以“女性没有真情”为理由仇视女性,报复女性,以为男人应该互助。
但书的主题却是教男人如何对少妇下手,其实已经形成了对“苦主”的伤害,而且还使用了隐瞒,欺骗的手段,属于对两性的伤害,也不符合男人互助的理念。
关于投身女性教育事业的女英雄
作者李新野对于一位投身女性教育事业的女英雄给了完全负面的评价,还指责这位女性没有生孩子,认为女性没有生孩子就是没有尽自己做为女性的义务。
李新野之所以这样指责这位女英雄,并非是因为她没有生孩子,而是因为她拯救了无数被剥夺受教育机会的女性,让她们获得了靠读书走出大山的机会。
对于“低共情”价值取向的人而言,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高了,就不好忽悠了。一个男人如果不够优秀,想要从女性身上获取物质利益,性价值,都会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低共情”的男人巴不得女性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这样他们可以大杀四方,不断从女性身上榨取物质利益和性价值。
但是,在“高共情”的男人眼里,看到一个女性因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被迫嫁给一个缺乏魅力的男人,把一生都塔进去,那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
在“高共情索取型”的男人眼里,女性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可以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与丈夫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自然也会支持女性受更高的教育。
在“高共情认证型”的男人眼里,只有女性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才不会麻木,才能有很强的自养能力,有了追求真爱的条件,而不是为了被男人供养只能服从男人的支配。
所以,那位投身女性教育事业的女英雄,在“高共情”的男人眼里,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但是在“低共情”的男人眼里,却是一个敌人。
总结
综上所述,本回答对书里的一些内容做了分析与评价,其中对进化心理学,红丸理论,这些分享真相的理论,完全认可的。
但是,对于书里主观色彩较强的观点,并不认可。根本原因是我与作者李心里的价值取向属于完全相反的类型,我属于高共情认证型价值取向,而李新野则属于低共情索取型价值取向。
不同的价值取向带来了不同的的评价。我们应当包容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也为每个价值取向的人提供一份有效的人生选择策略。
说句题外话,李新野实名发表这本书,恐怕会给他自己带来一些麻烦。这不止是得罪一些人,还相当于砸了自己的“信誉”招牌。
我本人尊重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认为所谓的“道德”也不过是一种规则,任何规则都可能会被制订者和执行者利用,因而从不会在道德层面做任何指责。
我也会漠视很多欺骗男性,霸凌女性的封建道德,封建保守势力在我眼里是不折不扣的敌人,他们对我的评价越低,越用封建道德指责我,我就越高兴。
但是,有一条底线规则我是宁死也不能破坏,那就是“商业诚信”。任何与我私聊的人,无论对方多么不堪,我都不会在未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泄露聊天记录。
因为这种泄露聊天记录的行为,属于利用了对方的信任,会直接导致自己的信誉崩塌。无论能带来多大的利益,造成的损失都无法弥补。
最后,希望读者们能通过阅读书的原文,以及这篇回答,吸取这本书里对自己有可用价值的部分,对于书中不认同的观点,也能包容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理解与自己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的行为,全面认识并适应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