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为什么现在男生开始不追女生了?

我最近翻看汉朝历史,愈发觉得当下网络女权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它逐渐演变成一个男性越退让就越挨骂的机制,且这个挨骂是永无止境的。

某种意义上,男性正用不追作为投票,拒绝参与一个目标模糊、底线缺失、且对自己极度不利的游戏。

规则缺失的危害,远超我们的想象。
起初,女性提出诉求时,确实有不少男性反对,但也有一部分人支持。

于是,一些合理的具体福利被推动落地。

但许多男性很快发现,退让之后,换来的不是缓和,不是感激,而是更激烈的指责。

甚至骂男人变成了一门生意,一种流量密码。

目前的情况是,越斗争,越疲倦,因为大家,无论男女,都看不到一条明确的界限:女性独立到底走到哪一步才算终点?到底怎样的状态才算是真正的平等?

没有规则,其实就是最危险的局面。

这不仅意味着没有底线约束,也意味着没有前方指引。

人类本能地厌恶这种没有规则、没有规划、充满变数的社会。

事实上,很多人的看法是,恶法总比没法好。

而人类历史上,无数案例也证明,明确的规则哪怕是恶法,也比完全没有规则要好。

秦朝法律严苛,但统一了度量衡和法律体系,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

罗马法极其完善,哪怕在帝国最腐败时期,法律体系依然维持着社会运转。

人们宁愿接受已知的不公平,也无法长期忍受完全的不确定。

因为恶法至少提供可预测性,让人知道如何规避风险、保护自己。

而无法状态,意味着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社会信任彻底瓦解,合作基础不复存在。

哪怕男女不平等,但至少我知道应该怎么做,我知道我的人生要干嘛。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哪怕是女性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到底要走向何方。

一会独立,一会公平的感情,一会不婚不育。

最终被激发的只有愈演愈烈的性别矛盾,和愈发沉重的沉没成本。

所以对当下的男性而言,在传统追求方式被斥为舔狗、不主动又被骂鸡贼的环境下,最理性的选择反而是战略撤退。

所以对男生来说,比起努力砸钱按传统方式追女孩,更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在网上发声,强调自己不追了,以此发泄戾气、形成声势。

现实中遇到喜欢的,该追还是会追,但网络上的声量成了他们的护身符——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追也没问题。

真正不想追的,是那些极端偏激的人。

而这种集体表态,本质上也是一种议价策略,震慑和筛选异性,试图让部分女性的预期回归现实,把关系中不合理的成本降下来,最起码,也把性资源的市场价格打下来。

而后者,对每个男生来说都不亏。

我之前一直不理解,班昭作为女政治家,为何要写女诫这样的书。

如果她真的背刺女性,为何又会成为邓绥上台的强大助力呢?

后来意识到,班昭和她的伙伴们,在千年以前,已经意识到了权力交替的本质:

不是发泄怒火,也不是发声谈判,本质上是: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案。
《女诫》表面是压抑女性,实则是以退为进的政治茶艺。

类似于政治领域的,川渝暴龙装绵羊。

某种意义上,班昭在东汉的做法为当前困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镜像。

她的诉求不是掀桌子,而是在男性体制内先开一个口子。

在旧规则内开辟新空间,用妥协换取进步,用实绩赢得信任。

分享下我的一点观察:

第一,给出明确且可接受的报价,建立新规则的雏形。
她承诺贵族女性会慢慢遵守礼法、维护后宫秩序,以此换取受教育权和有限的管理权。

相比较于两汉那帮嚣张跋扈的虎娘们,班昭提的女性规范虽然大多还是贵族女子日常的必备生活准则,但至少不那么乖张疯狂,口头也说了不少好话

虽然这套女性规范仍是父权框架下的产物,但它提供了一套清晰、可预期的行为准则。

对男性统治集团而言,这是一个风险可控的,有好处的交易:他们让渡部分边缘权力,换回的是一个更稳定、更可预测的后宫秩序。

规则,哪怕是初步的,不平等的规则,就此诞生。

毕竟和上一任章德窦皇后比,班昭已经算很好说话了。

第二,提供实实在在的价值,用绩效巩固规则
班昭一派最成功的投资,是培养出了邓绥这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

邓太后出色的治政实绩,证明了女性掌权不仅能维持系统,甚至能做得比男性更好。

这让支持合作的男性势力能够理直气壮地宣扬其正确性:让她们参与,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利。

这让男性中的支持者可以坚定地说:让她们参与,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利。

事实也证明了邓太后的优秀。

优秀到在她死后,邓家被皇帝清洗的时候,臣子们脱离性别的利益共同体,也要为邓家喊冤。

新规则带来了可见的回报,证明了其价值,从而获得了可持续性。

第三,目标渐进,言行一致,降低规则的摩擦成本
她不像窦皇后那样锋芒毕露、急于清洗政敌,而是采取温和的姿态逐步渗透。

她的目标是坚定的,但手段是柔韧且透明的。

规则的推行最忌暴烈,循序渐进才是成本最低的途径。

朝堂上的男性既得利益者们能够看清她的边界和底线,知道合作不会引火烧身,因此焦虑感大减。

第四,用道德建同盟,这点很秀
《女诫》牛就牛在,看似是女性规范,同时也是女性之间心照不宣的政治宣言。

它告诉贵族女性:我们要放弃的是表面上的嚣张,那会引来灭顶之灾。

我们要转而追求实质性的权力和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辅政、培养接班人,把力量用在最核心的地方。

贵族女性从此可以借着女诫这个载体,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同盟。

不是过去嚣张跋扈的传统贵族,而是全新的,看似温柔但野心勃勃的新势力。

更秀的是,这套宣言结盟的甚至还有男性。

对于当时的男性士大夫,它是一份旨在消除敌意,构建同盟的投名状。

班昭将妇德塑造为一种超越性别利益、符合整个统治集团利益的共同道德。成功地与那些对外戚专权、后宫混乱深感恐惧的士大夫清流们达成了共识。

要知道,这些士大夫反对的从来不只是女性,而是破坏规则的无序状态,他们支持的也未必是班昭,而是一套能够恢复并维持秩序的新规则。

班昭秀就秀在,她将自己的诉求与士大夫集团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捆绑在一起。

——我和你们一样,追求的也是秩序与稳定,而非混乱与颠覆,所以我像男性一样,为女人著书立说,我们也需要礼的回归。

这样一来,她就从需要被防范的女人,变成了可以合作的秩序维护者。

写到这我忽然想,千年之后,不也有一个组织,捅过道德的同盟组建政治力量,并真的搅动了朝堂风云么?
东林党。

东林党人高擎的旗帜,

不 就 是 道 德 么 ?

他们的力量并非源自官职,而是源自其道德话语所赋予的,巨大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如懿传大如玩的是虚假的道德资本。

但东林党们玩的是真的。

这种道德叙事让他们汇聚了庞大的朝野力量,组建了强大的政治同盟,最终深刻地影响了明朝末年的朝堂风云。

最强大、最稳固的规则,永远是那些被包装成普遍道德和共同利益的规则。
让既得利益者放下警惕,让追随者充满使命感。

让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奉上权力。

因为你提供的方案,更好。

某种意义上,当代的网络性别理论,犯的是文艺作品里锐评吐槽遍地后的,一样的错误。

审判是最低成本地,赚取流量和关注的获利方法。

尤其是在这个人没有实际输出能力的时候,只要嗓门够大,也有的赚,而且能赚不少。

我不全盘否定审判的意义,实际上这招我也会用的。

我也眼馋这个流量。

但这个东西,咱们心里得知道,要克制一点。

把它当成自己理论的核心,害人且害己。

所以虽然我在锐评吐槽一些文艺的时候,能得到不少流量关注。

但我还是会有意识减少相关的内容输出。

因为说到底,单纯的批评不是好东西,批评只是更好地建设的手段,这是我们和专业大师的本质区别。

当然不可否认,很多人批评就是图个装逼。

罗素自己都说了嘛,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文明。

我也喜欢装逼。

可是毁坏是最简单的,挑刺也是最简单的。

更难的是,批评之后,然后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断地审判,是很爽,流量很多,但会让人越来越极端,而且也会毁坏自己的创作根基,审判长了很容易发现,自己已经除了审判啥也不会了,甚至连相对客观地审判都做不到了,只会挑刺和找茬。

当下的性别环境同理。

许多声音只剩下破坏性诉求,而无建设性方案。

只有索求,没有报价,只有愤怒,没有价值回报。

把男性整体树立为道德洼地,生活里大大小小进行无差别攻击。

将女性诉求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而非寻求共识。

非但无法构建同盟,反而在不断制造敌人,孤立自己。

甚至很多女性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它解构了一切,却没有能力提供一种新的、能吸引广泛支持的道德叙事和共同愿景。
当男性发现支持换来的只是无差别攻击和不断提高的标准时,信任就彻底破产了。

无论女性群体说什么,他们都难以相信。

任何女权诉求,无论合理与否,都被视为骆驼企图挤进帐篷的又一步棋。

这点班昭们做得就完全不同。

大家都知道班昭就是在骆驼进帐篷,但大家也知道,进帐篷是以后的事,而且会循序渐进地进去。

现在的利益大于损失,至于以后的人,也会习惯新的状态。

她理解系统、提供价值、并建立信任。

何乐而不共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进步不是谁压倒谁,而是基于明确规则和价值互惠的共同前进。

东林党的结局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对当代性别对立的一个警示吧。
理越辩越明什么的,谁信谁傻。

辩经在真的大事上,没用。

东林党那帮文人,是,他们嘴皮子厉害,在朝堂上辩无可辩,打遍无敌手。

但军费发不出,人家就是不给你干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