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为什么现在在职场上不能太积极负责?
回答1:
因为下行期加杠杆是取死之道。
积极负责的人设,将导致一个什么结果?
导致各类工作大小事务向你身上聚集。
你靠谱,你上心,你办事得力,安排你干活的阻力小,产出高且稳定,领导用的顺手,那有事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安排给你干。
然后你还倍儿积极,他安排的活儿来者不拒。甚至没安排给你的活儿,你还主动补位,积极献计献策。
在他眼里,你想干活,没活干浑身不舒服。
积极负责,潜台词就是“我想揽活儿”。
在上行期,活儿越多,通常意味着机会越多。
在市场化的企业里,我积极负责,可以同时对接20个客户,你躺平摆烂,只愿意对接5个客户。在公司成长期,客户规模都差不多的前提下,我的提成就是比你多。
我能多赚钱。
在泛体制内非市场化机构,我积极负责,事儿办的出彩、漂亮,在机构扩张时,我更容易有机会被提拔到更高岗位上。
我能提拔快。
上行期,有时候活儿甚至是稀缺资源,因为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想干票大的,想要发展,想要进步,都想抢活儿,特别是好活儿、肥缺,那么就对领导有了诉求。领导手里的好活儿可不会轻易分配出去。凭你也想要?好活儿都是给得力干将、心腹铁杆。
你想要活儿,他都不一定给你。分活儿等于分肥。
那你不更得表现?
你积极负责都不一定能给你多分活儿。
但是下行期,这个逻辑就完全变了。
下行期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活儿干了不一定有好处,但几乎一定会有潜在的风险和麻烦。
你跟客户新签了一单可能利润没多少,但后续维护起来麻烦一堆。
客户那边的单子,要拿下来,成本也高了很多。原本正常商谈,现在不行了,客户要过紧日子,要搞招标,你付出十倍百倍的精力去应标,可能还未必能中,一不小心就被卷出去了。
你客户多,不一定能多赚钱,但一定会更短命。
泛体制内也如此,你几个人做一件事,后边几十个人在监督,拿着放大镜挑毛病,看你这个事儿的发心有没有问题;出发点没问题的话,看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结果也还不错的情况下,看你程序上有没有瑕疵。
然后机构缩编,你干了也没啥提拔机会。
相反,你干事了,可能就给后边检查、监管、审计等部门提供了业绩的潜在来源,他一定会细细的看,翻来覆去的查,让你给他贡献业绩。
你做事可能会有负面效果。
这甚至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事儿,而是:
吃鸡不成丢了命。
这就是下行期加杠杆的后果:
收益是不确定的,资产是可以缩水的,功劳是换个领导就可以忘记的,但债务是刚性的,你为了揽活投入的代价,包括人情,包括健康,包括精力,包括家庭,那都得偿还。
既然如此,那加毛杠杆?
不想加杠杆,那你积极负责个什么劲儿?
你消极,啥事儿都往负面想;你拖拉,领导催一下才动一下;你拉胯,活儿干的惨不忍睹;你没责任心,下了班就联系不上。
领导用着不爽,自然你的活儿就少了,杠杆就卸下来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要开摆。有些人,他有强力的臂助,能够保证在这个系统里拿到结果。
那就让他们负责罢。
还有些人,身处上行期的行业或企业里,那么他也处于当打当拼之年。
是上杠杆,还是去杠杆,反映了你对大势的判断,是一种人生智慧。
就这。
回答2:
因为草台班子没有岗位职责的概念 ,理应按照岗位职责划分的工作,现实中变成谁提醒、谁积极、谁能干好,就由谁来负责。
只要提醒了一句,积极了一次,哪怕这活儿和你的岗位职责半毛钱关系没有,但从此以后,这项工作就牢牢焊死在你脑袋上。
会议没人牵头,你问了句“要不要先梳理一下问题,然后大家轮流发表看法”,结果你就成了主持人,负责出会议纪要;
事情推进不顺,你主动去与其他部门沟通,于是所有人都默认你在对接,是你不是你负责的模块都要问你;
明明是许多部门拼凑出的文件,但因为你PPT做得最好,数据最详实,从此整合文件的重任就落在你的肩上。
但事实是,你既不是流程负责人,也不是项目主责,你只是那个最有责任心、最先行动、最懂节奏的人。
在一个靠人兜底的组织里,谁最“懂事”,谁就会被默认是主责。
《组织行为学》里有句话:在边界不清的结构中,责任往往自动流向那个能最快行动、最少抱怨的人。
本质上是在说明一个系统惯性,明明是制度流程的问题,但现实中领导往往不解决系统,或者解决不了,而选择用人来填坑。
哪怕作为实际负责人,有组织正式的委任,许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以项目经理和基层小领导为甚,此类“冤大头型”负责人,现实中一定会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就是资源匮乏,草台班子缺钱、缺人手、更缺制度流程,况且你这个负责人往往只是名义上的,人事权财政权合法伤害权一个没有,还得背最大的 KPI。
其次容易成为背锅侠,成了,功劳未必归你,上面有无数人要分蛋糕;败了,黑锅极有可能扣在你头上。
最后则是责任过载,精力见底,沦为救火队员。作为主责,意味着你要花所有的精力去协调、拉扯、填坑、解释、救火,处理各种因“草台”属性带来的事情,真正能让你增值的核心工作,被这些杂事挤得无处安放。
这也是近几年关于“年轻人不爱当领导”的讨论也愈演愈烈的原因。
于是,这就让身处以上系统中的群体,生发出了一些生存智慧,比如:
1、尽可能不当负责人,拒绝C位
2、如果实在没招必须负责,就利用流程保护自己,启动会、追踪会、复盘会、日会周会月会该开开,把能做的都做了,即便干砸了也是能力问题,态度这块挑不出毛病
3、作为配合人,则要不主动、不拒绝,凡事负责人指示就办,不指示就原地待命,反正干好干坏都是负责人的
这不是消极对抗,而是系统的自然选择。
回答3:
因为太积极,会带来三个严重问题:
1、你越积极,你干的活就越多。
领导发现你这个“超级生产力”,然后自然而然会想:
“小张(你)效率这么高,看来工作量还不饱和啊,再加点吧!”
于是,你的任务会越来越多,直到把所有时间填满,你成了公司里的永动机,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最后你会发现,那些摸鱼划船的同事准时下班了,而你还在加班,更可恶的是,你的工资可能和他们差不多。
职场就是这样,你无底线地积极负责,就是在给自己设定一个下不来的高台。
2、你会惯坏你的同事和领导
你大包大揽,什么都抢着干,等于无形中剥夺了队友成长和负责的机会,是你害了他们。
久而久之,他们会形成依赖:
“反正有小张(你)呢,他会做的。”
领导也会形成依赖:
“这事交给小张(你)最放心。”
一旦形成这种路径依赖,你就会发现:
同事成了旁观者:他们不再主动思考,反正你会兜底。
领导成了瞎子:他无法准确评估团队每个人的真实能力,因为所有亮点都被你一个人撑起来了,所有问题也被你一个人消化了。
3、你拉高了所有人的阈值。
你第一次提前三天完成任务,领导会夸你;你每次都提前三天,这就成了新常态。
一旦你有一次只是按时完成,领导就会觉得:
“小张最近是不是懈怠了?”
这就叫“锚定效应”,你早期的过度积极,拉高了所有人对你的心理预期。
而且这个锚不仅仅针对你。
你可能还成了破坏了团队生态的“卷王”。
这跟《论语》里的故事一模一样:
子贡赎人不要奖金,被孔子批评;
子路救人收了牛,被孔子表扬。
孔子是圣人,他就明白这个道理:
“高尚的道德如果设立了一个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标准,那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你的过度积极,就是那个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标准,只会让你自己孤立无援,大家都讨厌你。
那么,正确的姿势是什么?
老规矩1234呗,跟我来。
1)学会“可视化”你的工作:
不是闷头干,而是要让你做的过程、克服的困难被领导看见(定期汇报、进度同步)。
这叫“价值可视化”,积极的核心是让价值被看见,而不是让事情被做完。
2)懂得向上管理:
主动和领导沟通资源的分配、优先级排序。让他知道你很积极,但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需要他帮你做出决策,比如:
“领导,我现在手上有A、B、C三件事,您看哪个优先级最高?
为了保证A的质量,B项目是否可以延期?”
这叫资源谈判,而不是被动接受。
3)推动流程化+可复制:
把你负责的事情变成标准流程(SOP),让后来者可以轻松接手。
这不仅能减轻你未来的负担,更是你领导力的体现。你会因此被提拔去负责更重要的、无法流程化的战略工作,升职加薪在望。
4)守住边界,敢于说不:
对你的职责范围100%负责,对超出你能力、精力、职责范围的请求,要学会巧妙地拒绝。
你的善良要有点锋芒,你的负责要有边界。
好了,最后升华总结一下吧:
职场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在核心价值点上极度积极,在无关琐事上惜力如金,这才是真正的职场高手。
- [转贴]大家通过相亲都明白了什么道理,得了什么感悟?
- [转贴]为什么进村秋毫无犯的军队更容易赢,我推导出来应该是进村烧杀抢掠的军队更能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