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普通人如何应对经济大萧条?

如题,在经济大萧条发生后,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或者在经济良好的情况下,普通人可以做点什么来预防?

回答:
时间到了2025年10月,本轮经济通缩(通缩型债务周期危机)还在继续恶化,相信很多2024年经济还算良好的人,也开始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高赞回答也给出了很多针对当下切实可行的建议。天下的故事并不新鲜,我想从上个世纪美国大萧条期间普通人的挣扎,给自己一些鼓励,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轮回中的人,那些能够熬过周期,迎来战后繁荣的普通人,他们的绝望和挣扎,以及坚韧和自强,也许正是我们需要经历的,也是我们需要体悟的。

从绅士变成排队领面包的人们
1929年的美国街头,秋风萧瑟,落叶纷飞,一位曾是银行经理的中年男子,衣衫褴褛,蹲在街角,手中紧握着一块磨刀石,反复打磨着一片生锈的剃须刀片——这是他如今仅剩的“奢侈品”,象征着往日尊严的残存。不远处,面包店门前排起了长龙,妇女们面带愁容,争抢着隔夜的硬面包,而孩子们则在垃圾桶旁,用稚嫩的小手翻找着空汽水瓶,只为换取那微不足道的两分钱。

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农民失去土地、流落他乡;曾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蜷缩在领取救济食物的长长队伍里……


▲ 1931年,芝加哥,大萧条时期,传统上被认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男人,每却花几个小时排队领取免费食物

就业成为奢望
对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者来说,每一天都是从找工作开始的。失业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不仅令人沮丧,也让人感到耻辱。失业者在工厂和造船厂排队,希望经理或领班会贴出那个神奇的宣告:“招工”。当然,所需的工作岗位数量只会使一小部分人满怀希望。

减少非分之想不仅仅是失业者的现状,那些有幸未失去工作的人也认命了,学会了接受低酬且欠公正的工作,他们还经常被老板提醒:如果懈怠,有很多人愿意取而代之。

这场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冬,让25%的美国人失去了工作,3400万人一夜之间失去了收入来源。银行倒闭、房价暴跌,中产阶级一生的积蓄化为乌有。



▲ 失业的纽约人被迫在街上卖苹果,以维持生计

典当、以物易物和行乞
典当、以物易物和行乞成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因为客户没有其他支付方式,实物交易也被接受。乞讨和接受施粥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对许多人来说,造访街上的施粥厨房成了家常便饭。

那些自尊心太强而不愿接受施舍的父母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去,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的羞耻感没有那么根深蒂固。


▲ 孩子们经常被送去乞讨,或去街上的施粥厨房寻找食物

自给自足,满足生存的最低需要
大萧条的降临,消费主义是最大帮凶。1929年以前,美国75%的汽车、80%的留声机通过分期付款购买,全民负债率高达GDP的150%。当美联储将利率从1.5%暴力加息至6%,债务链条断裂引发股市蒸发300亿美元,相当于一战军费总和。

失业、收入锐减,让消费主义成了一个笑话。毒后余生的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活着,仅仅是活着。

很多中产阶级搬到郊区或者农村,自己种植农产品。这并非出于喜欢耕种,而是把耕种作为获取厨房食物的一种手段。

制作或修补衣服也一度兴起。穷人也不再简单地穿破旧的衣服,而是用纸板为穿破的鞋子制作鞋底,用土豆包装袋缝制内衣。



1936 美国的贫困家庭

出生率下降,自杀率在上升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结婚率也下降了,由此导致出生率下降。家家户户都担心会多一张嘴,尤其是当时大多数家庭人口比现在多。

报纸的头条上充斥着引人注目的、虚构的从华尔街窗户跳楼自杀的信息,而那些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农民或走投无路的下岗工人的自杀信息却从未登上报纸。

街角经常会有奄奄一息的人。在许多地方,看病是要收费的,有人因无钱医治而使健康状况变得更差,公共汽车上经常有人因为饥饿而晕倒。

“胡佛村”是讽刺,也是最后的避难所
胡佛村也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各地冒了出来。它是当时贫困人民所兴建的简易棚户区的流行名称。胡佛村这一名字,来自于时任美国第31任总统赫伯特·胡佛,当时的美国民众普遍认为,胡佛在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时不够果断,应对不利,甚至无所作为,为此广受指责。所以,美国人特别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新兴村落,以示讽刺和羞辱。

有些人拥有一定的建筑技能,他们就会用砖石来建造自己的房子。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有一个木头房子就不错了。实际上,他们会用自己能够找到的任何材料来建造自己的居住之所,包括黄杨木、硬纸板,以及他们所能找到的其他任何金属板条。有些人甚至连房子都建不起来,就只能生活在水管里,或者干脆就席地而睡。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人被迫向那些有幸获得住房的人乞讨食物。



▲被称为“胡佛村”的临时棚户区遍及美国各地,“胡佛村”是以胡佛总统的名字命名的,他被认为应该对经济萧条负责

盗窃和抢劫,还有雌雄大盗
抢劫和盗窃时有发生:周末下班回家的路上,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工资袋。然而,犯罪从未被人们认为是普遍的威胁。

失业加之福利缺位,许多美国民众靠在私人地产上建造临时房屋、偷窃、走私、打架或从事其他非法活动,来帮助他们在经济上取得进展,或者籍此来发泄他们的不满。

在股市崩盘初期,禁酒令依然有效,公开售卖酒类商品成为一种违法行为。这一法令造成的后果就是,美国黑帮操纵了酒水的酿造和销售。各种黑帮组织为谋取暴利,围绕争夺黑市控制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直接导致了社会犯罪的激增,犯罪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甚至出现了像“邦妮和克莱德”这样的明星大盗,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在大萧条时代相识并相爱,他们结伴盗窃、杀人、卷入黑帮,几次入狱而又逃脱。1967年,他们的故事被拍成电影《雌雄大盗》。这样的“壮举”在当时依然是新鲜事,他们的故事通过大众媒体传播,被赋予一种人为的意义。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

廉价的娱乐成为精神慰藉
娱乐方面,广播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来源。

尽管1938年由奥逊·威尔斯根据小说《世界大战》改编而成的广播剧引发了恐慌,无意中触及了美国人心里的不祥预兆,但肥皂剧、音乐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节目还是很受欢迎的。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购买留声机播放流行音乐,就是逃避现实的好途径。

美国人转向廉价的娱乐形式,如棋盘游戏和迷你高尔夫替代昂贵的剧院消费。工人阶层经常阅读的是那些低俗杂志和哗众取宠的报纸,阅读仍然是整个社会的一项主要休闲活动。

无论是抖音短视频,还是近期爆火的网络短剧,特别是《许我闪耀》这部集合几十年年内娱沉淀下来的烂梗和扭曲三观的《追妻火葬场》式剧集,其爆火正是也是萧条期人们对昔日消费主义狂欢的不放手,也是廉价的奶头乐娱乐对躺平者的最后慰藉或麻醉。

大萧条也造就了伟大的文学作品
一些高雅的文学作品也涌现出来,詹姆斯·T. 法雷尔的《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沃尔特·格林伍德的《失业救济金之爱》和乔治·奥威尔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都是当时冷酷现实的写照。

其中1939年,《愤怒的葡萄》,生动描述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反映了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的图景。小说饱含美国农民的血泪、愤慨和斗争,于1940年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空洞的眼神,以及对未来的绝望
这是美国摄影师在当时拍摄的一组照片,从黑白照片中,一个个精神萎靡,眼神空洞,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这与几年前《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纸醉金迷的黄金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3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主演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复刻上个世纪20年代的缤纷与浮华








普通人如何应对经济大萧条?
其实,普通人也得分,有些人本身就处于社会底层,有些人以为自己脱离了社会底层的所谓城市中产,两者应对策略当然有差异的。

大萧条下,底层退无可退的幸运
本身就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主要是厂哥厂妹、城市中低端服务业人员,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下,往往受大萧条影响比较小,暂且不论)。

无论是经济萧条与否,其实影响主要是工资缩水,或者面临失业的困扰,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下滑,但这些都是量的变化,不至于伤筋动骨。大萧条本质上是债务通缩周期,社会底层没法办理大额信用卡,这就断绝了大额超前消费;一般不会买房或买20-30万的汽车,没有房贷,没有车贷,所以没有资不抵债的困恼;一般不会开厂做生意,所以不会有抵押贷或经营贷被抽贷后进阶老赖的资格。

即使收入低,但消费主义的余毒也会渗透到城市社会底层人群,往往是一些针对这个人群而言的超前消费,比如每天心心念念的烧烤、给女朋友买的衣服、忍不住剁手的新款手机……

在这个过程中,网贷是消费主义的帮凶,轻松一点,瞬间到账的爽感,让很多底层也有了“有钱”的错觉。不过由于底层消费的多为非耐用品(耐用品主要是指汽车、大型家电等),另外无法加大杠杆,不用进入地产暴跌的绞杀。其实,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无奈。

躺平,无奈但理性的选择
躺平为何是选择?没办法,这是现实下真实选择,日本失去30年的平成宅男早就打了样,不工作、不结婚、不社交,寄情于游戏或番剧中,只是活着,没有物欲的烦恼,这种非暴力不合作,也隔绝了被收割的命运。但与日本不同的是,他们在进入失去的三十年之时,日本早已是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或父母的养老金可以支撑100万宅男退出劳动力市场,也能确保整个社会平稳运行。

当下,虽然很多失业的青年也选择躺平,但《人民日报》的“认命可以,躺平不成”想断了躺平青年的后路,甚至还全网封杀了他们所谓的“精神偶像”——蓝胖子(不结婚,不买房,不生产就是原罪)。但经济下行周期,躺平本来就是社会底层的一种无奈的理性选择,官方奋力扬鞭的一厢情愿与躺平青年龟缩自保本能的冲突,最终会走向何方,只能拭目以待。

但有一个现实情况我们不能忽视,对比日本的平成宅男,彼时日本经济发达,社会财富丰盈,宅男的父母们都有可观的养老金,也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救急体系,反观当下,缺少基本物质基础的躺平青年,究竟能抗住多久,的确是个问题。毕竟没有物质基础的反抗,是最无力的反抗。

努力地活着,熬着
努力也是对抗经济寒冬的理性选择。正如大雪覆盖的北方雪原,冬眠的棕熊就像躺平的青年,降低心跳和能量摄入,窝在地洞里,躲过洞外的极寒天气,并没有生存之虞。

而那些无法或不愿意冬眠的动物,只能是在雪原里刨根问底。天气寒冷,万物萧条,食物匮乏,作为一只狍子,只能忍受彻骨的寒冷,多翻几个山头,多刨几块林地,才能找到隐藏在雪下的根茎。其实这也是美国大萧条期间,很多普通人的做法,开源节流是最好的选择,戒除消费主义毒瘾,缩减不必要的开支,有工作的,只能加倍努力,稳住现有工作,失业的,你得就不停找工作,没有正式工作,就兼职,打零工。

所谓中产幻梦破灭后的自由落体
相比底层世界有条不紊的运行,虽然冷气,好歹没有崩盘,而所谓城市中产的世界就是另一番光景了,那里正在上演冰与火之歌,上一脚天堂,下一脚就踩空,落入地狱,自由落体,而且还是脸着地。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奢靡生活,此前的黄金十年,也是顶层给所谓城市中产量身定做的一个幻梦。当这个负债吹起来的泡泡破灭后,所谓的中产,根本无“产”,才发现自己一只活在一个浮在半空的巨大的泡泡里。

这些泡泡是小红书等各类种草文鼓吹的消费主义陷阱,是房产永远上涨的偏执,是年纪轻轻财富自由的幻想,是轻轻松松一个小目标的豪言,是自我感动自我陶醉的情怀式创业……

当债务的堆积,开始超过收入的增长,一场看似繁华的集体庞氏狂欢,就变成了崩盘塌陷的一地鸡毛,正如上文提及的美国1929大萧条,此前衣冠楚楚的绅士们,不得不放下尊严,穿着满是褶皱的旧大衣,在寒风中等着别人施舍的面包。

大萧条中,坠落最快,摔得最恨的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而他们是这场庞氏狂欢的共谋者和受益者,也是最后被收割的受害者。

普通人(城市中产)能躲过大萧条吗?

不幸的是,只有极少数幸运者可以摆脱轮回,绝大多数的中产只能在这场绞杀自求多福。

如果躲不过,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上文针对底层的很多策略依然有效,比如开源节流、稳住工作,降低非必要的消费。但与底层不同的是,城市中产由于过度消费、盲目投资房产以及自以为是的创意,往往背负了大量的债务,比如亲友间结款、民间借贷、网贷、房贷、车贷、信用卡贷、抵押贷(经营贷)等,在大萧条中,城市中产,往往被贷款压得无法喘息,失眠、消瘦、慌乱,进退失据,甚至剑走偏锋的在法律边缘试探,或者走投无路的自由落地,都是此时中产必须面对的。

从1929到2025,经济危机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是人性贪婪与制度缺陷共振的产物。普通人若想穿越寒冬,必须完成三重觉醒:识破消费主义幻象、解构制度性压迫、激活逆周期生存本能。正如黑格尔所言:“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起飞。”

识破消费主义幻象不用多言,很多负债者都在网上反思此前跟风的超前消费,正是开启负债螺旋的第一针毒品。

解构制度性压迫
制度性压迫往往体现在多个维度,最让人难以察觉的,是一些所谓的社会道德或共识,比如“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在如今21世纪的今日中国,还在把旧时代生产关系产生的观念或规则奉为圭臬,私人借贷可以理解,关键一直高喊着创新的中国现代金融,依然还抱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古训,催收上门、搞臭名声、征信黑户,成为老赖的一条龙具有中国特色针对欠债者惩罚机制,直至社会性死亡,永不得翻身,这就是所谓的制度性压迫的真实体现。

时间定格在2025年,随着债务危机的不断深化,相信未来这套体系还会不断批量逼出一大批老赖。这些人中的确有令人不齿的“老赖”,更多的是由于三年疫情+经济下滑大背景下催生出来的“诚而不幸”的生意人。其实深圳在2021年就推出了《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截至今年6月30日,深圳破产法庭4年来累计受理个人破产申请539件,化解纠纷债务1.93亿元,其中350名债务人为个体工商户、企业股东或经营者,债务人中创业者群体占比约65%。

正如深圳破产法庭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施行4年来,我们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重生’为价值导向,实实在在拯救了一批‘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

当一个国家或社会对于那些敢于走出第一步的失败者,只有穷追猛打,而没有包容,更没有个人风险的社会救济和退出机制。这种制度性的压迫,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保护伞,是为了维护现有利益格局而打在每一个人脑中的思想钢印。

当你看透这种制度性安排,你就得挖出脑中的思想钢印。

当社会开始批量催生“失信人”的时候,就是所谓征信制度破产的时候。

所以,当以贷养贷的窟窿已经开始吞噬你,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逾期,暂定所有的以贷养贷。正如停止吸毒是戒毒的开始,逾期同样也是上岸的开始。

政府债可以展期,可以分期,老百姓不可以?难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留言区总有人提醒我:别忘了社会主义的铁拳。是的,一两个百姓是肯定不能放火的,但如果这些百姓是几千个,上万个,甚至上亿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债务展期其实也是很多穿越周期的理性选择,用拖出来的时间换空间,在中国,灰色地带的存在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政府已经打好了样,你得有样学样。

指望个人破产在中国全面开花,不好意思,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准备好。

激活逆周期生存本能
什么是逆周期生存本能?

量入为出,先活着
一来,你要像冬眠的熊一样,降低心率,减少能量输入。减少非必要的消费,满足最低生活所需,积攒每一笔你看不上的小钱,量入为出,这是度过寒冬的第一要义。

给世界摁下暂停键,总结一下吧
二来,你也像冬眠的熊一样,躲进地洞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职业受挫、生意惨淡、债主电话不停,家庭争吵不断。这个时候,给一切按下暂停键,放空自己,安静地躲回书房或找一个僻静的角落,蛰伏起来。正如井冈山时期,茅坪村的八角楼上,坐冷板凳的教员在闪烁的烛光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我们也得写一篇文章送给自己,《我的人生如何越来好?》,你得好好分析形势,自我批评一番,为何走到这一步?你得复盘,你得总结经验。

这边讲一个小故事,你就知道,总结经验是多么地重要了。

1965年7月,教员在中南海接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突然,教员主动向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问道,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程思远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直接愣住了。
教员却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员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了。失败不要紧,关键你得总结经验,并在随后的人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从胜利走向胜利”。

自救者,天必救之
延安时期,1940年-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三光政策”,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边区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教员说:“今天,我们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民在经济上遇到严重困难,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用品奇缺,大家都有切身的感受,喝小米稀饭,盐水泡野菜,都难以维持;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就是一种在恶劣条件下的自救吗?就连周恩来、任弼时都参加军民纺线大赛运动,还获得了“纺线能手”的称号呢。那我们呢?

经济下行下的个人,总想着妄想父母帮你擦屁股,幻想着贵人拉你一把,正如陷入包围的长征军队,难道还指望美帝国良心发现空投粮食医药?别闹了,你应该跟先辈们一样,先动起来,学会自救。

比如像周总理,学一门纺线的新手艺,或者低成本快速试错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商业可能。解铃还须系铃人,做生意欠下来的钱,你指望送外卖或着打零工来解决,八百年都不够。

打零工或者送外卖,过渡可以,但长期为之,这是一种用战术上的勤劳来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如果你把自己关起来,屏蔽所有杂音,你肯定会好好地思考未来的出路,你就学会总结经验。

我们总结经验,并不是为了送外卖或打零工,你是为了能够轻装上阵,从胜利走向胜利。

至于做什么可以让你从胜利走上胜利,实践会告诉你答案,你只有不停地低成本地尝试和实践,才能找到那条路。

你回想一下,是不是中国革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教员?并不是,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冒进主义,只到遵义会议之后,教员才成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操盘手。

所以,你得学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快速试错,努力生长。

像教员一样,永远满怀信心
这边我不想多说,只想用教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彼时,中国的革命陷入低潮,就连林BIAO都写信给你教员,质疑中国革命未来存续的可能。教员在纵横捭阖地分析之后,文人的浪漫主义豪迈和自信,在最后一段文字淋漓尽致。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因为压死你的永远不是债务,而是对未来的绝望,以及一直没有改变的懒惰和一了百了。

结语:
经济危机最可怕的不是数字的下跌,而是人心的溃散和信念的丧失。

1929年,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我卖掉了最后一头牛,但留下了种子。”三年后,他用这些珍贵的种子重建了农场,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所以,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就在当下,种下一颗种子。

忍着饥寒,静待发芽,静待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