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如果被公司边缘化,该怎么办?
我读完《丘吉尔传》,明白了一个道理:
被边缘化不可怕,怕的是你在边缘期躺平摆烂。
丘吉尔曾被自己的政党排挤,整整十年没拿到重要职位,活成了英国政坛的边缘人。
但他没有沉沦,悄悄蓄力,并在二战爆发时逆袭成英国首相,救了整个国家。
先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吧:
1929 年,45岁的丘吉尔遭遇了人生滑铁卢。
他所在保守党在议会选举中惨败,他不仅丢了财政大臣的职位,还因为坚持“反对印度自治”被保守党排挤,连党内普通职位都没保住。
然后丘吉尔经历了长达10年的“边缘期”:
没了实权职位,只能在议会里当后座议员;
想参与决策,却连内阁会议的门都进不去;
通过写文章、演讲表达观点,很多媒体还骂他危言耸听;
最惨是连自己的党派都不待见他,1936年英王退位危机时,保守党高层压根没找他商量,直接把他排除在核心决策圈外。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了。
可丘吉尔干了三件反常识的事:
1、他沉淀下来搞研究。
他没跟政党吵架,也没抱怨怀才不遇,反而把时间花在没啥人关注的领域——研究德国空军发展。
当时英国政府觉得纳粹没啥可怕的,他却天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还去欧洲考察,写下《德国空军的成长》,警告大家:德国正在疯狂扩军,英国必须做好准备。
2、他去拓展跨领域的圈子。
他没躲在家里emo,而是主动跟军人、学者、记者交朋友。
跟英国皇家空军的将领吃饭,聊聊军备;跟历史学家聊天,梳理欧洲战争史;给普通民众演讲,讲如何应对潜在危机。
这些“人脉”,后来都成了他翻盘的关键。
3、他一直坚守等机会窗口。
他盯着 “纳粹扩张” 这个大趋势,哪怕没人听,也坚持在议会发言、写文章,不断提醒英国必须加强国防。
1938 年,英国首相张伯伦跟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定》,大家都觉得和平了,丘吉尔却说:
“这是灾难的开始。”
后来二战果然爆发,英国节节败退。
张伯伦政府倒台,这时所有人都想起了一个人:那个一直在说真话的丘吉尔 !
结果议会全票通过让他出任英国首相。
十年边缘期攒下的军事知识、跨领域人脉、对时局的预判,也成了丘吉尔最终带领英国打赢二战的资本。
好了,丘吉尔的故事讲完了。
我认为最重要的启发在于:
被边缘化后,最该做的是抓住自己能掌控的事,要么等机会翻盘,要么攒够资本离开。
这样,主动权就在你手里。
而丘吉尔在边缘期的三招组合拳,其实也可以运用到职场:
第一招:悄悄攒价值
丘吉尔在边缘期是后座议员,他把这个不起眼的职位,当成自己发声的平台。
所以每次在议会发言,都提前查大量资料,把数据、案例准备得清清楚楚,哪怕只有几个人听,也让听众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但现实职场中,很多人被边缘化后,往往觉得杂活没意义,敷衍了事,结果越干越边缘。
其实杂活有没有价值,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做出它的亮点价值(别人做不到或懒得做的)。
比如你被安排支持其他部门,基本工作就是传文件、记纪要,但你完全可以积极一点,多问问需要帮忙其他不,帮别人解决些小问题。
这样不仅能让你了解其他部门的业务,还能攒下人情分,下次有机会,他们可能会推荐你。
这不是讨好,而是在为自己攒价值:
要么让领导看到你的价值,给你机会;要么攒能拿得出手的成果,方便以后找下家。
第二招:别断了人脉链接
很多人被边缘化后,会刻意疏远同事:
“他们不待见我,我也不跟他们来往。”
结果慢慢成了公司透明人,连公司要调整业务、招新岗位都不知道。
但丘吉尔在边缘期,反而更主动地搞人脉。
他不巴结保守党小圈子,而是广泛跟对自己有用的人“交朋友”:包括军方人士、媒体人、普通民众等等。
这些人脉没帮他立刻回到核心圈,却帮他掌握了关键信息、口碑和资源,这也成了他后来崛起的底气。
所以,被边缘化后,你还要是搞人脉。
但不用刻意讨好,关键是找对人做对事:
比如之前跟你一起做过项目的同事、对你印象还不错的前辈,你不用天天吃饭聊天,偶尔分享点有用的信息(行业动态,研究报告)。
既能保持联系,又不会让对方觉得你有目的。
比如参加行业研讨会、线上课程,认识其他公司做相关工作的人,跟他们多聊聊多交流。
一来能了解行业趋势,二来万一以后要跳槽,这些人脉可能会给你推荐机会。
第三招:练就预判力
很多人被边缘化后,要么现在就想赶紧离开这个破地方,要么能混一天是一天。
但丘吉尔的例子说明了:
边缘期其实是练就“预判力”的好机会。
因为你不用忙核心业务,有更多时间观察公司的大趋势、行业的新方向,提前准备能力,等机会来了就能抓住。
1)观察公司的大趋势:
比如看公司最近招什么岗位、领导在会上常提什么、哪些业务在扩张… 这些都是机会的信号,你可以提前准备相关能力,有的放矢。
2)观察行业的新方向:
比如看行业报告、关注行业 KOL,了解现在什么技能吃香、哪些岗位需求在增长—— 如果公司没机会,你也可以为跳槽做准备。
这就是边缘期练预判力的好处:
机会来了,你比别人先准备好,自然能抓住。
好了,长篇大论了不少,也该收尾了。
读完《丘吉尔传》,最颠覆我的认知是:
丘吉尔从来没把十年边缘期当成人生低谷,反而把它当成一段“充电期”。
你也可以向这个英国中年人学习:
在边缘期,把杂活做出细节、把人脉攒成信息网、把时间用来练预判力,要么等公司有机会时翻盘,要么攒够资本体面离开。
最后请记住:
被边缘化不是终点,而是你蓄力翻盘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