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问AI:敏捷项目中,产品负责人po一般是项目实施方的人,还是客户方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重要的问题,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有一个核心原则:
理想情况下,产品负责人(PO)应该是客户方或业务方的人,而不是项目实施方(如软件开发公司、IT部门外的团队)的人。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各种情况和变通方案。
核心理念:谁为价值负责?
在敏捷框架(尤其是Scrum)中,PO的角色被定义为:
产品的最终负责人:对产品的成功和投资回报率(ROI)负责。
需求的决策者:管理和排序产品待办列表(Product Backlog),决定“做什么”和“先做什么”。
客户/用户的代言人:深刻理解客户、用户和业务方的真实需求。
与开发团队沟通的桥梁:向开发团队清晰地传达需求,并澄清疑问。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PO必须拥有对产品愿景和业务目标的决策权。这个人必须能够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和“这个功能上线后能带来什么价值?”这类根本性问题。
两种主要场景分析
场景一:客户方PO(理想情况)
角色归属:PO来自客户公司或业务部门。
优点:
决策权威:他们对业务有最深的理解,能直接代表最终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做出的优先级决策最具权威性。
价值导向:他们直接为产品的市场成功和商业价值负责,能确保团队始终在构建“正确”的东西。
需求清晰:能够提供第一手的领域知识和业务背景,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
挑战:
时间投入:客户方的PO可能身兼数职,无法全职投入项目。
敏捷经验:可能不熟悉敏捷开发流程,需要一定的培训和引导。
地理位置:如果客户和开发团队不在同一地点,沟通成本会增高。
场景二:实施方PO(常见变通)
角色归属:PO来自软件开发公司或外包团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客户方没有合适的人选,或者不愿意投入专人担任此角色。
客户方缺乏敏捷经验,希望由“专业”的实施方来主导流程。
项目是“委托开发”模式,客户只提供初步想法。
风险与挑战:
代理成本:PO需要不断地去猜测、理解、确认客户的想法,信息传递存在延迟和失真的风险,就像“传声筒”。
决策权威不足:实施方的PO在做出关键决策(如优先级排序)时,往往需要回头请示真正的客户,导致决策链条变长,违背了敏捷的初衷。
价值错位:实施方的首要目标可能是“按时交付合同内容”或“控制成本”,而客户方的目标是“产品成功”。这种目标的潜在冲突可能导致PO做出不利于产品长期价值的决定。
实际工作中的混合模式与解决方案
在实践中,为了平衡理想和现实,通常会采用以下模式:
客户方PO + 实施方代理PO/业务分析师(BA)
这是最常见且最推荐的折中方案。
客户方指派一位有决策权的真正PO,他负责最终的需求确认和优先级拍板。
实施方指派一位代理PO或强力的BA,他作为日常与开发团队协作的接口,负责将客户PO的高层需求细化成用户故事、编写验收标准、并主持日常的敏捷仪式。
关键:必须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例如,定期的联合梳理会议),确保代理PO能准确、及时地获得客户PO的输入和决策。
客户方产品经理 + 实施方团队
在客户公司内部,这个角色可能就叫“产品经理”,他履行PO的所有职责。这对于客户自己的产品线来说是最自然的状态。
指导委员会或利益相关者小组
当找不到一个唯一的PO时,可能会由一个小组来承担PO的职责。但这通常效率较低,需要小组内部先达成一致,再由一个主要联系人(如Product Owner)与开发团队沟通。
总结
根本原则:PO是为产品价值负责的业务角色,而非技术角色。因此,所有权和决策权应保留在客户或业务方手中。
现实选择:如果客户方无法提供全职、专业的PO,那么采用 “客户方PO(拥有决策权) + 实施方代理PO(负责日常执行和沟通)” 的混合模式是确保项目成功的最佳实践。
核心区别:无论头衔是什么,关键要区分清楚:谁有权决定“做什么”和“先做什么”? 这个人就是事实上的PO,他最好来自客户方。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PO想象成产品的“车主”,而开发团队是“专业的司机和修车团队”。车主决定要去哪里(产品目标),而司机团队负责用最好的方式安全、高效地到达那里。让司机来决定目的地,显然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