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批判性思维(四)

09 信念怎样影响你的思考
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
思维倾向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公正性,而信念、立场和情绪欲望都会造成我们有思维倾向,所以这一节课,我们先来讨论信念。
什么是信念?信念是一种你信奉,并且会践行的观念,也是引导你作出选择和行动的一种精神动力。在我们的思考过程当中,信念是一种最为坚固的隐藏假定。
如果某个观念只是让你坚信不疑,它未必是信念。比如我们都相信太阳是圆的,但这只是你认识的一个真理,要是有一天它被颠覆了也就颠覆了。谁也不会为了维护太阳是圆的这个观念,愿意像布鲁诺那样被烧死。
在人类社会里,但凡是被上升到“主义”层面的观念,对信奉者来说就算信念。他们会以此为信仰,并不自觉地被它指导行动。
比方说“乐观主义者”都相信生活可以,也应该变得更美好,所以他们不太恋旧。“保守主义者”也会坚信保持现状才更稳妥。这都是思维倾向。
有些信念很明确,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遵照它来思考和行动,比如经济学里的重商主义学派就认为对外贸易是获得财富的唯一源泉,那一个重商主义者要是掌权,就会想方设法地调用各种资源来维护自己国家的贸易优势。
但不是所有的信念都那么宏大,都变成了某种主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层面都沉淀着这样那样的信念,如果不是被某次思考触发,你可能根本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形成了某个信念。
你可能发现了,信念在思考当中其实就是某种假定,但它跟一般假定的区别在于它更稳定,对我们的影响也更隐秘。
什么是稳定呢?拿一个普通的假定来说,我假定“今天会下雨”,在此前提下去考虑该带伞还是该开车。但下次再考虑该带伞还是该开车的时候,可能我的假定就是“今天是大晴天,日照太强烈”了。
而你要是有这么一种信念是,我坚信自己是个很棒的人,别人是会被我吸引的,那这个信念不会三天两头就改变,哪怕你偶尔遇到某个不友善的人,你也会认为是对方的问题,而不是你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善待。换句话说,信念是脱离于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而存在的。我们说了,信念既稳定又隐秘。
那什么是隐秘呢?有些信念的存在本身,以及对思考和决策的影响都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比方说有人坚信“生小孩比养小猫重要”,或者有人相信“别人天然会被我的优秀所吸引”,这些信念都是深藏心底的,你作判断时可能都意识不到它们在发挥作用。
信念为什么隐秘?
信念这种又稳定、又隐秘的特性,跟它的形成方式有关系。信念主要的形成方式有这么四种:
第一种,生物本能。
比方说,所有的生命都追求活得长和活得好,你本能地就会相信趋利避害是天经地义的,这个信念已经变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所有人、所有生命的共识。因为是共识,所以不太会被质疑和挑战,有时我们都会忘记这类本能型信念的存在。
第二种,每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些不断被确认的个体经验,这也可能形成信念。
比如说一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只有考100分才能得到父母的赞美和认同,长此以往,他可能就会坚信“世界不会无条件地关爱我”,他可能就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第三种,不断被灌输的社会共识也会形成信念。
今天的你肯定已经听过千万遍别人告诉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你也已经相信人就是天然应该求学求知。但你如果生在铁木真时代的草原上呢?你可能就觉得,识字还不如学打铁和打仗重要。
第四种,想象力构建起来的信念体系。
最常见的就是宗教了。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也写过人类会想象和会讲故事带来的能量有多大,我们就不再展开。
你发现没有,这些信念的形成,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潜移默化,根植到我们心底去的,所以它形成的思维倾向,有时候很难识别。
信念怎么识别?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它们,识别清楚我们到底持有哪些信念,或者我们坚信的哪些看法能算是信念呢?
有一种方法叫“抵触情绪排查”法。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持有的某个观点,遇到别人的反对时,请你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 这个观念遭到反对时,我有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和愤怒?
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在情绪上,人们非常容易把对信念内容的否定等同于遭到人身攻击。马克斯·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你编织的意义、你坚信的信念,构建起了你的精神世界。你的信念被反对,你在感受上会非常接近于你这个人被否定了。
如果仅仅是立场被反对,你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比方说,互联网公司该不该支持996,马云站在企业领导者的立场支持996,但这只是他的立场,不是信念。你反对的话,他没什么可生气的。但你要是跟马云说“商业是不正义的、商业是邪恶的”,这就是在反对他的信念了,他可能就会很愤怒。
所以,下次愤怒的时候,你可以这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你为某个观念愤怒的次数尤其多,那么它很大概率是你的信念之一。请你继续抓住它,继续用下面两个问题去排查:

– 第二个问题:你有没有意愿或者冲动,想要把这个观念变成所有人都认可和尊崇的原则?
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两个信念很有意思,第一个是揣着巨大的财富死去是一种耻辱。第二个信念就是他坚信自己有能力让世界变得更好。怀着这两个信念,盖茨在退休后投身慈善。
2009年,比尔·盖茨在美国组织了一个秘密聚会,把索罗斯、巴菲特、大卫·洛克菲勒等十几位全球顶级富豪召集到一起,推动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些巨富们,在去世之前,都会把自己身家的一半捐出来去做慈善。要知道,这十几个人当时的身家加起来超过1200亿美元。
你看,盖茨非常想要别人也认同、也尊崇他自己的信念。
但你也知道,推行某种信念的人除了真正的信奉者,还有骗子。做P2P的人真的相信互联网可以颠覆金融业吗?卖假药的人真的相信他的药是万能仙丹吗?都不是。
所以面对一个观念,我们还得问第三个问题才能判断它是不是信念:

– 你自己在遵照这个观念来行动,甚至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吗?
比尔·盖茨可不是只忽悠别人捐钱,他自己在2008年退休的时候,就宣布把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捐到慈善基金会里。这些年来,他自己也确实亲自奔走在全球各地,援助贫穷国家的医疗卫生和农业等事业。
巴菲特我们就更熟悉了,他的信念是价值投资。他的每一笔真金白银的投资都是基于价值投资的信念作出的。
怎样审视信念?
信念像隐藏在房间里的大象。一旦它被识别出来,只要你能接受“信念也是可以被审视的”,那你就可以把它当作普通观点去审视了。
所以,找出一个信念之后,我想要请你做的事情是,把它当作普通观点,运用我们前面讲过的批判性思维审视它,看看你自己能不能动摇或颠覆掉它。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刚刚说完,动摇信念也就是动摇自我认同,是让我们特别恐惧的事,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去动摇它呢?
答案特别残酷:你坚信的东西,未必是对的。
这是一门批判性思维课。我们的责任不是呵护你混沌的自信心,而是帮你变得更清醒和明智。在信念和世界的本来面貌之间,我们帮你选择后者。
我们前面讲过,信念可能来自本能、经验,来自社会共识,来自想象,它们可能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或者没有基于事实判断,这样得来的信念未必是对的。
我们经常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但你发现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信念其实就是打败了“好逸恶劳”这个本能信念才得以存在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是因为我们在思考后发现,好好学习这个信念才更适合作为这个时代的生存信念。
所以,如果你已经记下了几条自己的信念,我非常建议你,无情地审视一遍它们。这不仅是在帮助你自己提高思考质量,更是在帮助你更公平地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把信念当作普通观点来审视还有一个更根本的价值:获取更大思考自由度。
这是我们在这门批判性思维课程最开始,提到的最高目标。我们摆脱了对某个信念的情感依赖,其实就是摆脱了某种无意识的身份约束,进而获得一种更独立的思考立场。
我们很多人都有的一个本能信念是:否定我这个信念就是否定我这个人。但你想想,如果我们是基于感情或本能去认同某个信念,比如“动漫是美好的存在”,并且根据这种认同界定了我们是谁,比如我们是“二次元”,那信念被质疑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就像被质疑了。这让我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必须获得别人的赞扬,不能被质疑、拒绝和否定。
你发现没有,这样一来,我们等于把构建自我认同的权力,拱手让给了别人。
那么,想要超越这种恐惧,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是: 不要把你的个人认同建立在某个信念内容本身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信念的推导过程上。
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不是认同任何信念的具体内容,而是认同这个信念的具体推导方式。只要这个推导方式是有证据支撑、经过理性思考的,那信念的内容当然也就是可信的。这样一来,面对我们自己的每一个信念,我们都可以把它当作普通观点,用这门课讲过的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去拆解和评判它。
如果发现一个信念经不起考验,那么就放弃它。我们始终认同和追求的是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一个更清醒和明智的人。
这样一来,你的某个信念如果被质疑、被否定,这代表的不是你这个人被质疑和否定,而是你获得了一次思考能力的进化机会。那么,原来我们人生最大的恐惧,现在就变成了可以帮你不断精进的正向力量。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讨论了怎样识别哪些信念在影响你的思考,以及怎样面对和审视它们。
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的练习者,我们非常需要建立的一个信念是:我们不是认同某个信念的内容本身,而是认同它的推导过程。如果我们的信念被质疑和否定,这不是我们受到否定,而是我们获得了提升思考能力的机会。
思考题
你有哪些信念?它是怎么影响你思考和行动的?
欢迎你写在留言区和大家一起分享。
下一讲,我们来讲影响思维倾向的第二类要素——立场。
我们下一讲见。
不要把你的个人认同建立在某个信念内容本身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信念的推导过程上。
这样一来,你的某个信念如果被质疑、被否定,这代表的不是你这个人被质疑和否定,而是你获得了一次思考能力的进化机会。

10 立场怎样影响你的思考
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
这一讲,我们来研究影响你思维倾向的另一个指标:立场。
什么是立场?立场是你在下一个判断的背后,你所代表的身份和所抱持的态度。
你是在以什么立场和态度讨论问题?
搞清楚立场,就是搞清楚立论者是在以什么身份、什么态度讨论问题。
关于思考的立场,我们应该问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 你是在以什么立场和态度讨论问题?
你可能说,我代表自己。或者,我站在投资人的视角。或者,我是一个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你讨论问题时的立场和身份不同,那么面对同样一个信息,你抱持的态度可能不同,关注的重点可能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截然相反。
比如说“钱就像空气”这句话。站在普通人的立场理解,意思可能是“没有它就活不下去”,但站在王思聪的角度理解,意思可能就是“钱就像空气一样,从来就在那里,不可能没有”。
同样是5万块年终奖,给一个小镇上班族他可能觉得很多;但要是把这5万块奖给腾讯游戏的负责人,人家可能就觉得专业能力没有受到尊重。
你的立场有时候只代表你自己,有时候会代表组织或公共身份,有时候甚至代表某种权力意志。而你所站的立场、所用的身份影响力越大,你的观点也就越可能影响更多的人。相应的,你也就越应该谨慎,越应该去评估你的观点对那些被影响的人来说,是不是公正。
比方说,刘秋香认为,“我们应该吃素,这样能规避肉类过敏”。这个观点如果是代表肉类过敏人群说的,那是公正的。但如果刘秋香是一个小学校长,她是代表教育家说的,那对肉类不过敏的孩子们来说,可能在学校就吃不到肉了。那刘秋香这个判断,对不过敏的人来说就不是一个公正的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一家公司不同的人评估同一个业务该不该做,CFO可能只看值不值,但对CEO来说,就还要看它对不对,因为CEO还对企业价值观负责。
所以我们经常看见有些关键人物发表观点的时候,先做个免责声明,说,“我接下来所说的话不代表我所在的机构,只代表我个人”。这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观点限制一个立场范围。
这是我们明确立场的第一个意义:约束观点的作用边界。
你的对手立场是什么?
明确立场的第二个意义是:评估一个判断有没有被立场背后的利益所绑架。
如果你的立场能让你获利,那么它非常可能会伤害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的利益。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牌桌上、在投资里,你赢了对家,赢了对手盘,这当然说明了你的能力。但在严肃思考这个领域,如果忽视了对手立场有没有受到利益伤害,那这个观点很可能就是不公正的。
所以你要是明确了立场,马上可以问的下一个问题是:

– 你的对手立场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在帮我们看到思考盲区。
我有个朋友跟我聊到我的工作时,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知识产品不应该收费。他的思考是这样的:
知识产品不应该收费。知识就像水和空气一样,对人类无比重要。越是重要的东西越不应该收费。你获得知识的时候并没有付费,吐出来的时候怎么能让别人付费呢。
我刚听完这个观点也有点懵,然后我就问他:“越是重要的东西越不应该收费”这个观点,你是以索取者身份来说的,还是以拥有者的身份说的?
你看,我的潜台词其实是,我这个朋友在主张知识产品免费的时候,是站在索取者立场的,所以他希望不付出代价而直接获得它。
紧接着我也告诉他说,你看,我是一个付费知识服务的从业者,站在的是知识产品的拥有者立场。我们俩各自的立场,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调转立场,你接受现在的结论吗?
我问了这个朋友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知识产品的生产者,你每天要在知识生产这件事上工作8到10个小时,但你生产出来的东西要免费提供给大众,你愿意吗?可能你是一个高风亮节的人,但是请你评估一下,其他也这么大工作量的知识生产者们会同意你的观点吗?他们可是靠这个吃饭的呀。
我问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在审视大多数思考的立场时,我们应该追问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如果调转立场,你会接受现在的结论吗?
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自己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这能破除一种特别容易闯进的思考盲区,叫自我本位。就是潜意识里总觉得“我总是对的、我总是最重要的”,只从自身角度去理解世界和别人。
比如我们还说刘秋香。刘秋香要是总有一个基本立场是,“我永远是对的”。那她跟王富贵生气时就会说:“你怎么总惹我生气!”要是王富贵也生气了,她又会说:“你怎么总是爱跟我生气!”这就是我们日常吐槽的双重标准了。
而如果刘秋香能问自己一句:“如果我是王富贵,他说我爱生气这个结论我能接受吗?”那她可能就能意识到,自己原先是把立场凌驾于王富贵的立场之上,这对王富贵是不公正的。
你看, 切换一下立场,其实是帮我们在更大的视野半径下看问题,也就能作出更公正的判断。
换种情况,你的态度能保持一致吗?
当你问完“你的立场是什么?”“换位思考你能接受现在的结论吗?”这两个问题之后,其实对一段思考是不是公正,你就已经可以大致判断了。
但这还没结束,我们还是回到那个关于知识该不该付费的讨论。后来,我又问了朋友第三个问题:你说对人类越重要的东西,越不应该付费。那么,水和电也很重要,你在社会当中获取水和电的时候,你该不该付费呢?那么,农夫山泉也说自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它也是从大自然获取山泉水,然后变成产品吐出到商业社会上。那你是不是也主张农夫山泉,应该免费向大众供应它的瓶装矿泉水呢?
这是在审视一个观点背后的立场时,我们应该追问的第三个问题:

– 换成别的人或别的事,你的这个态度能保持一致吗?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我们还是在审视具体某个观点的立场,那么这第三个问题,我们其实就已经在讨论一个思考者的立场一致性了。
立场一致性,代表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稳定。 这是我们建立思考框架的原点,就像我们研究平面几何,也需要先确定几个公理,比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等。这些也是平面几何的基本原点,基于它们,其它的推算才能继续展开。
如果我们在思考和行动上的立场不一致,或者这次作判断的态度跟下次作判断的态度不一致,那对其他人来说就不公平。
比如我这个朋友,假如他买农夫山泉愿意掏钱,看《刘晗·法律思维课》就只肯看盗版,那他自己的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对刘晗也不公正。
一个个人的立场如果不一致,它的不公正性伤害范围还有限。但要是你代表的是某个群体意志甚至某种权力意志,那你的立场一致性就太重要了。
举个例子。你知道监管和司法部门的存在立场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们在社会当中的权利。但是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的权利五花八门,如果两方发生了权利冲突,该维护谁、不维护谁呢?
一个典型的冲突,就是应不应该在公共场所禁烟。你肯定知道,中国在饭店、餐厅、网吧这些室内公共场所是全面禁烟的,客人抽烟的话,经营者也要受罚。这个规定写在2011年卫生部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里。
但这么多年来,抽烟和不抽烟的两个群体一直在争论:到底是抽烟的人妨碍了别人不吸二手烟的自由,还是不抽烟的人妨碍了抽烟的人的自由?
不抽烟的一边通常会说:你要是想抽烟,请你到别处去抽。
抽烟的一边通常也会这么说:你要是不想抽烟,你可以到没人抽烟的地方去。
乍一听是不是双方都挺有道理的。那为什么法规要偏向于保护不抽烟的人呢?
你要是去问一个法学家,他会给你一个特别体现立场价值观的回答:在立法者看来,人们的生命权高于自由权。吸烟的自由权和不吸烟的自由权是对等的,但是被动吸二手烟的人,他的生命健康权应该受到保护,避免无端受到外部侵害。
生命权高于自由权。这个基本立场在中国的司法体系里是贯穿始终的,所以制定所有法律的时候,只要涉及公民生命权的保护,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优先级就非常明确,不会互相打架。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讨论了立论者的立场是怎样影响观点的公正性的。要看清这个问题,你可以追问观点背后的立场三个问题:

– 第一,你是在以什么立场和态度讨论问题?

– 第二,调转立场,你能接受现在的结论吗?

– 第三,在其它情况下,你能保持态度的一致性吗?
这么问下来,你就能判断一个观点是不是公正,以及它的作用边界到底在哪里。
思考题
我想问问你,你有没有看到过什么讨论里,有人因为立场问题给出了不公正的判断?又是对谁不公正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来,让我们一起提升思考的质量。
下一讲我们来探讨影响思考倾向的另一类潜在指标,情绪和欲望。
我们下一讲见。
你所站的立场、所用的身份影响力越大,你的观点也就越可能影响更多的人。
相应的,你也就越应该谨慎,越应该去评估你的观点对那些被影响的人来说是不是公正。

11 情绪和欲望怎样影响你的思考
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
这一讲我们要讨论的课题是:怎样识别情绪和欲望对你的思考产生的影响。
我们先来定义两个关键概念:
情绪,是我们在遇到各类事情的时候,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比如喜怒哀乐、惊慌、嫉妒、羞愧、自豪,这些都是我们的情绪反应。
欲望呢,是我们想要达成某种目的的本能要求。想买个包包,困了想要睡觉,想被爱,想占有更多资源,想不被打扰,都是欲望。
情绪和欲望怎样影响思考
情绪和欲望更多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也就是判断“世界应该怎样”。
我们举一个例子。村上春树有句著名的话,他说“如果要在坚硬的高墙与击墙的鸡蛋之间作选择,我会永远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如果你也喜欢这句话,那么你需要问问自己,你是被村上春树的逻辑与事实打动,还是被他的修辞所打动?鸡蛋对你来说,代表的是弱者还是正义?
如果打动你的是这个比方,这就是情绪和欲望在思维倾向上给你带来的影响。
这俩跟信念和立场相比,除了感性程度更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它们更应激、更不稳定。信念和立场是相对稳定的。我们今天坚信人性本善,没有遇到人生剧变的话,不可能明天就认为人性本恶。我们这个月是一个房客,到了下个月也不会突然就站到房东的立场去支持涨租金,除非你买了房子。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持有某个信念或者立场之后,它们不太会跟着具体问题变来变去。真要变来变去那就是你的思维质量有问题了,你卖东西的时候认为东西可以任意定价,买东西时认为政府应该限制暴利,那这就是双重标准,思维质量不过关。
而情绪和欲望是跟着具体场景、具体问题走的:
我心情不好,你给我推荐一部无聊的肥皂剧,我可能会认为“看肥皂剧是人生必需的精神薯片”,就打开看了,还把这个观点发进了弹幕。
我心情不好,你给我一个很难的工作任务,我可能就很抵触,打开知乎写个问题说“老板变相施压,我该离职吗”。
但我要是心情很好,斗志昂扬,你给我一个很难的工作任务,我可能就会认为我得到了某种认可和器重,赶紧发个朋友圈说“国之重器就是我了”。
那么,怎么识别一个判断背后,有没有被情绪和欲望影响呢?跟前面一样,我们用两三个经典问题就能让这两个隐藏指标浮现出来。
识别和审视情绪
我们先说思考背后的情绪。我们可以问这么三个问题:

– 第一,我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

– 第二,如果一个怀有相反情绪的人来面对这件事,他的结论会不会跟我不同?

– 第三,一年后,我会不会后悔基于这个情绪作出的判断?

我看见王富贵做出了成绩,可能说,这是他运气好。我不承认他有能力。我要忽视他。
那这句话的背后,我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是嫉妒。
如果换一个相反情绪的人,也就是欣慰和欣赏王富贵的刘秋香,她可能结论是,王富贵有过人之处,值得研究和学习。
那到一年后,我会不会后悔这一年我忽视了王富贵的优点?我一定会后悔。因为要是这一年来我正视和学习他的优点,我的进步一定更大。
你看,通过这样一组问题,我们就能识别出我们的情绪,也能判断应不应该允许这种情绪影响我们的思考。当然,像前面这个例子一样,三个问题下来,我其实意识到了嫉妒情绪本身就是没好处的,我还应该调整情绪,但调整情绪就不是我们这门课要讨论的问题了。
但还有一个附加问题,是我要提醒你问自己的,这就是:

– 如果一件事让我有强烈的情绪反应,那么它是不是已经动摇到了我的某个信念?
我们在信念那一讲说过,其实信念遭到挑战的时候,我们是有生理性的抵触和反感的。所以,如果你发现某种情绪问题其实已经是信念问题,那请你回到信念那一讲,去审视和评判我们的信念推导过程。
识别和审视欲望
讲完了情绪,我们来看欲望。
如果说情绪是“我感到怎样”,那欲望就是“我想要怎样”。
比如说,“应不应该养成喝咖啡的习惯?”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我是对咖啡有瘾、想要喝咖啡,我肯定地说,喝咖啡防癌啊,应该每天喝。
再比如,“应不应该选择高薪,但是无聊的工作?”一个对钱有渴望的人和另一个对钱没感觉的人,给的结论也会不一样。
怎么识别我们的判断背后有没有欲望在影响呢?问两个问题:

– 第一个,我想通过这个观点和主张,得到什么?

– 第二个,如果有个平行宇宙,在那里我已经拥有了我渴望的东西,我还会持有这个主张吗?

“应不应该选择高薪,但是无聊的工作?”刘秋香可能认为应该。她主张应该,是因为她想获得更多的钱。
如果她已经拥有了万贯家财,那么她还会选择一个无聊的工作吗?不会。
你看,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找答案,第二个问题是验算。如果刘秋香有了万贯家财,还是会选择一个无聊的工作,那么可能她的思考背后的欲望不仅仅是获得财富,还有获得某种稳定的被社会需要的感觉。这就值得再挖掘了。
识别和审视人生追求
如果我们借助这些问题不断地练习,在各种场景、各种问题之下去识别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是怎么样影响思考的,这个练习还会带来一个自我觉察的价值:你其实就会越来越清楚,你人生中最在意、最想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再跟你的信念系统一结合,恭喜你,你比别人更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还不止。接下来,批判性思维又要发挥一次重大作用了: 它不是去评判你的人生目标好不好,而是去帮你评判,在你的整个人生和每一个中短期阶段里,你该重点思考哪些问题。
你还记得吗?我们前面说,作为一个高质量的批判性思考者,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成体系地思考。可是思考什么?答案来了,思考你该怎么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换句话说,你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
关于我的人生目标,我应该思考哪些问题?
有没有一些指标,可以用来判断我遇到的新问题是否跟我的人生目标相关?
我应该怎么面对人生主线之外的信息吸引力?我应该爱惜自己的思考力,提醒自己避开那些东西,还是在某些情况下,允许自己的大脑放放假?等等等等。
你发现没有,你的情绪、欲望是什么,怎样对待它们,其实已经是人生观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愿意在自己的人生主线目标上投入多少,在副线上投入多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批判性思维能让你用一个更明智、更开放思考框架来思考它们,而且你能清醒地意识到你进行了负责任的思考,不是只作直觉判断。这就是我们说的“思考自由度”。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去研究了影响我们思维倾向的感性因素。我们需要留意,自己在认同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在逻辑上认同,还是在情感上认同。
好,到这里,影响我们思考倾向的三类重要因素——信念、立场、情绪和欲望都已经讲完了。
我们的思考框架里包含三类东西:第一,知识储备,这是我们的食材;第二,思考技术,比如方法论和模型,这像我们的菜刀;第三,思维倾向,这是我们做出中餐还是法餐的可能性。
思考技术和思维倾向我们已经讲过了。你可能发现了,这里面的第一点,知识储备,我们还没有怎么讲过。它跟批判性思维有关系吗?
有的。我们一开始讲过,阻碍我们思考自由度的两件事,思维局限和知识面局限。下一讲我们就来讲怎样识别自己思考当中的知识面局限问题。
思考题
我想问问你,你见过什么利用情绪和欲望说服别人的高手和例子?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来,让我们一起避开思维的陷阱。
我们下一讲再见。
怎么识别我们的判断背后有没有欲
望在影响呢? 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想通过这个观点和主张,得到什么?
第二个,如果有个平行宇宙,在那里我已经拥有了我渴望的东西,我还会持有这个主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