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你是怎么发现职场都是一个草台班子的?

可以说,一个人在职场上真正“成年”的标志,不是升职加薪,不是能带团队了,也不是能跟客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了。

而是,你发自内心、心平气和、甚至带着一丝微笑,承认“我司,以及所有公司,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的那一刻。

这个发现的过程,不是醍醐灌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更像一场漫长的、分期付款式的幻灭。

你以为你买的是一套精装修的海景别墅,结果住进去才发现,墙皮是刷的,大理石是贴纸的,海景是开发商挂的一块巨大LED屏。

整个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或者说,是你认知被社会这把大铁锤,反复捶打,直至粉碎性骨折的三个疗程。

第一个疗程:以为自己是唯一一个没拿到剧本的

还记得你刚毕业,第一天走进办公室的样子吗?

整个人都散发着一股“清澈的愚蠢”的光芒。

看什么都新鲜,看谁都觉得是大佬。

你看那个工位上,一边接电话一边敲键盘,嘴里还骂骂咧咧的“老油条”同事,你觉得他好厉害,一心多用,游刃有余。

你看那个会议室里,口若悬河,PPT翻得飞快,嘴里蹦着各种你听不懂的英文缩写(比如OKR, KPI, ROI, P/E, P/B)的总监,你觉得他简直是商业之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你再看看公司那面挂满了各种“企业文化”标语的墙,什么“拥抱变化”、“追求极致”、“客户第一”,你觉得这家公司太牛了,有章法,有理想,有未来。

你再看看自己,连复印机怎么用都得研究半天,开会时大气不敢喘,领导一问话就脸红。

这时候,你的内心活动是:

“我的天,这里也太专业了吧。”
“大家看起来都好忙,好厉害,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我像个傻子一样,什么都不懂,千万别犯错,千万别拖后腿。”

你把公司的“组织架构图”当成藏宝图一样研究,把OA系统里的“规章制度”当成圣经一样学习。

你觉得,公司就是一台精密的、严丝合缝的德国机器。

每一个零件,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和功能。

每一个流程,都经过了千百次的优化和设计。

而你,就是这台伟大机器上,一颗小小的、卑微的,但又渴望被认可的螺丝钉。

你的任务,就是尽快熟悉自己的功能,然后严-格按照操作手册,去执行指令,千万别出岔子,不然就会影响整台机器的运转。

这种“敬畏感”,在你的第一次“犯错”时,会达到顶峰。

比如,你发了一封邮件,忘了抄送给某个相关的领导。

你的直属上司把你叫到会议室,语重心长地对你说:“小王啊,你这个邮件,下次要注意,一定要把某某总也CC上,这是我们部门的规矩,也是对领导的尊重,懂吗?”

你当时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点头,心里想:“完了完了,我竟然破坏了这么重要的规矩,我真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

你甚至会因为这件事,内疚好几天,觉得辜负了公司的信任。

直到有一天,你偶然看到一封邮件。

是你们部门总监,发给CEO的。

那封邮件里,不仅忘了抄送好几个副总裁,甚至还把一个关键数据,写错了。

但CEO的回信,只有两个字:“收到。”

风平浪浪静。

什么事都没发生。

那一刻,你脑子里某个坚固的东西,第一次,裂开了一条缝。

你隐隐约约感觉到,所谓的“规矩”,好像……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

这,就是幻灭的开始。

是你从“以为自己是傻子”,到“怀疑大家是不是都在演”的转折点。

第二个疗程:发现导演自己都没想好剧情

当你在这家公司待了一两年,从小透明变成了一个“熟练工”之后,你就有机会,从观众席,溜达到后台,甚至偶尔能瞥一眼导演的工作室。

然后,你看到了让你世界观崩塌的景象。

你发现:

1. 所谓的“战略决策”,基本等于“拍脑袋”。

你以前以为,公司每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比如“开拓华南市场”、“进军短视频领域”、“All in AI”,都是由一群最顶尖的头脑,关在会议室里,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激烈讨论,分析了无数的数据模型,最终得出的英明结论。

直到有一次,你被叫去给一个“战略会”做会议纪要。

你才发现,真实情况是:

CEO:“最近听说隔壁老王家的公司,搞社区团购,搞得风生水起,都快上市了。咱们是不是也得干?”

CFO:“老板,我们没这个基因啊,物流、供应链,我们都没有。”

CMO:“我觉得可以试试,先成立个项目组,搞个小程序,从咱们小区开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嘛!”

COO:“现在人手不够啊,研发和运营都排满了。”

CEO:“人手不够就招!钱不够就从别的部门匀!这事就这么定了,下周给我看方案。CMO你来牵头,需要什么资源,直接跟我说!”

整个会议,持续了15分钟。

没有数据,没有分析,没有逻辑推演。

唯一的决策依据,就是“隔壁老王家的公司好像干得不错”。

那个你曾经以为高深莫测的“顶层设计”,其草率程度,跟你晚上纠结“夜宵是吃烧烤还是小龙虾”,没什么本质区别。

2. 所谓的“流程规范”,基本等于“给外人看的”。

你以前以为,公司OA系统里那套长达几十页的“项目管理流程”、“财务报销流程”、“人事晋升流程”,是公司高效运转的基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直到你亲身经历了一个项目。

按照“流程”,一个项目的上线,需要经过:立项、评审、开发、测试、灰度、发布,六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负责人签字画押。

但你们这个项目,是老板亲自抓的“一号工程”。

于是,整个流程就变成了:

“测试那边来不及测了,让研发自己测一下,直接上吧!”
“灰度什么灰度,来不及了,全量发布!出了问题再说!”
“这个功能,产品还没想好,研发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做着,后面再补文档!”

所谓的“流程”,在“老板的意志”面前,脆弱得就像一张餐巾纸。

它存在的唯一价值,可能就是在项目成功的时候,用来向上面邀功,证明我们“管理规范”;以及在项目失败的时候,用来甩锅,证明“我们是按流程来的,但执行的人没做到位”。

真正的、驱动公司运转的,从来不是那套写在纸上的流程。

而是微信里,老板发的一句:“这个事,今天必须搞定。”

3. 所谓的“团队协作”,基本等于“部门火并”。

你以前以为,同事之间,部门之间,都是“兄弟姐妹”,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奋勇向前。

直到你参与了一个,需要跨部门协作的项目。

你才发现,公司内部,比外部的市场竞争,要残酷得多。

你去找产品部,要个需求文档,他们说:“在写了在写了,别催。”然后一拖就是半个月。

你去找研发部,提个bug,他们说:“你这个操作有问题,不是bug。”然后把单子给你关了。

你去找市场部,要点推广资源,他们说:“这个月预算用完了,下个月再说吧。”然后转头就把资源给了一个他们“关系好”的业务线。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自己的KPI,自己的“地盘”。

大家的首要目标,不是把项目做成,而是“别让别的部门,在我们这占到便宜”,以及“出了问题,千万别是我们部门的锅”。

所谓的“协作”,就是一场漫长的、以“拉锯战”和“甩锅大赛”为主要形式的宫斗剧。

能把一件事磕磕绊绊地做完,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当你见识了这些“后台”的景象之后,你脑子里那台“德国精密机器”的幻象,就开始彻底崩塌了。

你发现,这玩意儿,别说德国产了,顶多就是个村头老张,用废铜烂铁,拿电焊给你瞎焊出来的一个“铁皮盒子”。

外面看着像模像样,里面线路乱七八糟,到处漏风,跑起来叮当乱响。

能开动,全凭司机(老板)胆子大,以及车上所有人(员工),一起祈祷它别半路散架。

第三个疗程:坦然接受,并开始享受这场闹剧

当你知道了后台的真相后,一开始,你可能会愤怒,会失望,会觉得“这都什么玩意儿啊”。

但慢慢地,当你在好几家公司,看到了同样的景象之后。

你会进入一种“四大皆空”的禅定状态。

你终于明白了那个终极的、残酷的,但又让你无比放松的真相:

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职场,本质上,都是一个草台班子。

大家都是在假装专业。

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大家都是在用华丽的PPT,掩盖内心的慌张。

从CEO到实习生,没有人真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整个商业社会,就是由一群“假装很懂”的人,组成的巨大的、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行为艺术。

当你想通了这一点,你就“得道”了。

你不会再因为公司的一个傻逼决定,而生气。因为你知道,傻逼决定才是常态,英明决定纯属偶然。

你不会再因为同事的愚蠢操作,而抓狂。因为你知道,他不是在针对你,他只是单纯的菜,而且他也觉得你很菜。

你不会再因为自己的“不够专业”,而焦虑。因为你知道,那些看起来比你专业的人,很可能只是比你更会“演”而已。

你的心态,会从一个“愤世嫉俗的抱怨者”,转变为一个“乐在其中的观察者”。

你开始享受这场巨大的、荒诞的闹剧。

你看那两个总监,在会议室里,为了一个鸡毛蒜皮的问题,拍着桌子,引经据典,吵得面红耳赤。你心里想的不再是“好烦啊”,而是“演,接着演,我看你们能掰扯出什么花来”。

你看到老板,在年会上,慷慨激昂地画着“五年内上市”的大饼,台下的员工热烈鼓掌。你心里想的不再是“信你个鬼”,而是“这饼画得真圆,有进步,去年那个还有棱有角呢”。

你不再把“工作”,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神圣殿堂。

你把它,看成一个大型的、沉浸式的、考验人类草台班子搭建能力的社会实验。

而你的角色,就是在这个实验里,想办法,让自己活下去,并且活得滋润一点。

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学会了“工作”。

你开始明白:

真正重要的,不是那套写在纸上的“明规则”,而是那套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向上管理,不是拍马屁,而是搞清楚你老板的真实需求(通常是“别让我烦心”和“让我在我的老板面前有面子”),然后满足他。

搞定难缠的同事,不是跟他硬刚,而是找到他的利益诉G点,知道他怕什么,要什么,然后跟他做交换。

推动一个项目,不是靠发邮件和开会,而是靠私底下,一个一个地“攒局”,把关键人物都搞定了,最后那个“启动会”,只是走个过场,补个仪式。

你不再纠结于“这件事应该怎么做”,而是聚焦于“如何才能把这件事搞定”。

你开始变得“不择手段”,但内心,却前所未有地“心安理得”。

因为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草台班子的生存法则,就是“结果导向”。

只要你能交出结果,没人关心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你也不会再把希望,寄托于公司的“成长”,和老板的“恩赐”。

你只相信,你自己口袋里的钱,和你自己脑袋里的本事。

你知道,这个草台班子,随时可能倒台。

你跟它,只是暂时的、互相利用的合作关系。

你的目标,就是在它倒台之前,尽可能多地,从里面,捞取你需要的资源——金钱、经验、人脉、技能。

然后,在它摇摇欲坠的时候,毫不留恋地跳下去,寻找下一个,看起来更稳固一点的草台班子。

或者,干脆自己也去搭一个。

当你能以这种“玩家心态”,来看待你的职场生涯时,恭喜你,你已经百毒不侵了。

那些曾经让你内耗、焦虑、痛苦不堪的人和事,在你眼里,都变成了乏味的NPC和随机触发的搞笑剧情。

你终于从这场大戏里,抽身出来,成为了一个清醒的、自由的,甚至有点不厚道的旁观者和套利者。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发现职场是草台班子的全过程。

一个从信仰,到怀疑,再到幻灭,最终与荒诞和解的过程。

残酷,但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