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能力决定了事情的成败——“八佰”观后感
感谢公司组织的观影活动,让我见识到了这样一部超级正能量的电影。
影片撷取了中国艰难的抗战岁月中,最悲壮、最鼓舞人心的事件之一——四行仓库保卫战,八佰国军将士阻击日军四昼夜的故事。制作出来的效果,场面宏大震撼,主题深刻,特别能激发人们对苦难岁月的回忆,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我们爱国家、爱民族之心油然而生。至少我看完之后的感觉是意犹未尽,还去网上找了很多资料来详细了解这段历史,包括八佰壮士和谢团长后续的一系列故事。
看完影片之后,我还得出了一个结论:组织能力决定了事情的成败。
在1937年7月,抗战刚开始时,由于武器装备的落后,组织能力的低下,以及黄河以北地方军阀的一盘散沙,中国军队在日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甚至出现了山东主席韩复榘带着十几万军队不战而逃的恶劣事件,导致河北、山东很快沦陷,日本甚至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此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毫无组织能力。
但是随着民族的觉醒,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组织能力的提升,国民政府在黄河以南的战场上也开始投入重兵和日军正面作战。此时,虽然中国军队仍是节节败退,但是在个别战役和战斗中已经展现出了一定的组织能力,不再随意任日本鱼肉。例如1937年10月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一个加强营的国军在视死如归的谢团长的带领下,暂时挡住了日军的进攻,展现出了营团一级的组织能力。1938年3月的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坐镇协调指挥,各路军队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竟然也可以在局部战胜日军,歼敌一万。
而到了后来的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时,中国军队的组织能力更加成熟,国共合作也真正开展起来。纵观这个时期的大战役、大会战,虽然名义上中国军队都失败了,但是日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国军将士也不再是抗战初期的畏敌如虎,望风而逃了,这也算是组织能力的提升吧。而日军则随着侵略地盘的扩大,造成兵力分散,战斗减员,再加上侵略战争不得人心,日军的组织能力反而是越来越被削弱的。此消彼长,所以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也就是毛主席“论持久战”中所预言的“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
从上面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
1、有组织的国军的战斗力是强于北方的地方军阀的。
国军至少在每一次战役和战争中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而无组织、无纪律、无信仰的地方军阀往往选择不战而逃,或者投降日军。
2、三民主义精神指引下的黄埔系将领的战斗力是强于杂牌军的。
虽然三民主义在先进性上比不过马列主义,但是比地方军阀的“山大王”主义还是要先进一万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军队组织能力的。
当然,因为该影片主要展现的是国军的抗战,所以我上面主要论述的也是国军在抗战时期组织能力的提升。但是国军的这点组织能力,在战略大师、军事大师、组织大师毛主席的面前,太小儿科了。
要论组织能力,谁也比不上毛主席和我党。国军对战的是三流强国日本,作战八年,最后还是在盟军的帮助下才战胜对手。而共军后期不仅打败了国军解放了全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还和一流强国美国打成平手,组织能力和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党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确保了党和军队的强大组织能力,也保证了党组织的与时俱进、事业常新。时至今日,我身边的党员同志们,每月都还要开会学习新思想、新指示、新理论、新知识,这都是党的强大组织能力的体现。
其实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也都是这样,组织能力往往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组织能力的建设。
最后和大家介绍一首歌:中国一定强。
这首歌是歌颂四行保卫战的,在整个抗战时期很流行,鼓舞全国人心,歌词如下: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
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
十万强敌不敢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
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一定强,一定强,一定强……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十年前在电影“南海十三郎”里,主人公南海十三郎在为抗战的国军将士们进行劳军慰问演出时,舞台上的演员们一再演唱了这首歌,当时就觉得这首歌很有意思。)
- 原味“白蛇传”——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白娘子
- [转贴]一线城市的房价真的令人绝望么?